攻坚克难勇突破,砥砺前行助发展 ——记华南公司深圳地铁13号线距离最长、地层最杂、施工最难区间的“隧月”传奇

发布日期:2021-09-30
【字体:打印

攻坚克难勇突破,砥砺前行助发展

——记华南公司深圳地铁13号线距离最长、地层最杂、施工最难区间的“隧月”传奇

 

舱内检查.jpg

舱内检查

盾构隧道.jpg

盾构隧道


广深地区地铁建设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建五局披甲上阵,冲锋在前,20203月16日,深圳地铁13号线首台双模盾构机下井始发,完成阶段性节点。面对广深地区最复杂最艰难的地层集结地,中建五局盾构尖兵打响“硬碰硬”的攻坚战,今年9月1日更是传来双双破千的捷报,大步迈入四位数的大本营!

地质恶劣屡屡“碰壁”

盾构施工的核心是地质条件,因地制宜是关键。深圳地铁13号线留白区间是全线最长的区间,囊括了广深片区公认的典型恶劣地质——长距离高强度硬岩、极端软硬不均、球状风化体、断裂破碎带,同时下穿引水隧道、南光高速、人行天桥等多处建构筑物。

“嘿嘿,咱们昨天左线掘进3环,右线掘进2环。”李平戴着安全帽,脸颊上的汗水不断往下流,他一边用红笔在盾构监控室上墙图上画着进度环数,一边笑着说,“极端软硬不均我们掘进1环,最高纪录是14小时,平均一环都是6小时,我们操作手全程站着推完,腿发抖都不敢坐,软硬不均风险非常大,就怕地面坍塌,眼睛时刻都盯着屏幕的参数变化,实在太煎熬了,我们的地面巡视人员经常就在地面的位置守一晚,根本就不敢睡觉,现在能到这个进度,我能不高兴吗。”

李平拿着纸巾擦掉了汗水继续说:“五局盾构人能穿铁路过河流、穿公路过建筑,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100MPa的强度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可现实啪啪打脸,177MPa相当于一个指甲盖上承担1770kg的重量,好似翻不过去的山,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这是中建五局踏足盾构施工领域近10年参建地铁隧道近500公里中最复杂的地质区间。尤其是软硬不均、球状风化体地层,它被称为盾构施工的“癌症”,是“坍塌”事故高发的地层,其难度之大,行业罕见!

创新实践,科研攻关

留白区间软硬不均地层占比高达30%,球状风化体和空洞地层似“地头蛇”一般,极端软硬不均地层宛如“拦路虎”,它们使出浑身解数挡住盾构机前进的路。为更好应对它们,留白区间盾构施工编制了68套方案,近百份施工技术交底,10次方案专家论证,近10次专家咨询,前后共计40余位专家进行指导。面对这个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的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就像侦探兵一样,如履薄冰,倍感压力。

如何攻克“最硬的石头”提升进度?求变是关键。在李平经理的组织下,工区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在刀具参数上、设备改造上下足功夫,每次换刀都上会讨论、每次复紧方式都经过论证,定期约谈刀具厂家、定期总结前期经验优化参数……成了工区的必修课。

单刃滚刀的拉紧块及楔块频繁松动、掉落,就像是人没了牙齿一般,啃不动区间复杂地层这块硬骨头”。在无数个与土仓作伴的日子里,工区通过头脑风暴法科技创新,在刀盘上增设搅拌棒解决了积渣的问题,缓解了刀具的二次磨损和磕碰,研究出更优的刀具紧固方式、刀箱修复标准、刀具参数……一系列改造与优化后,工效从2环/天飙升到3.5/天,开仓频次从每天开仓优化到每2天开仓,工效几近翻倍。细节定成败,做好总结和分析是前进的基础。经验的总结来自一线数据——参数、换刀、材料、设备、工效……在一步步经验的积累中,项目逐步凝聚出一套换刀标准和参数管理原则。

在优化和改造过程中,智慧的结晶汇聚成了科技成果,项目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受理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受理5项,论文6篇已发表,工法已编写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2项QC成果获国家级奖,2项QC成果获省部级奖,更多课题成果均在稳步推进中。

研究成果的成功应用,为项目累计节约成本上千万,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及便捷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盾构工程施工领域,尤其是双模盾构施工中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提升中国建筑核心竞争力。

凝心聚力,奋斗一线

陈毅,一名妥妥的98后,作为中建五局首批科班出生的盾构操作技术的学员,在嘈杂、湿热、缺氧、高温、不足3平米的地下“驾驶室”,他一待就是五年。这是一项复杂而又枯燥的工作,只有通过操作台上的数字才知道自己在往前移动。但是他说:“尽管压力很大,我仍然坚定,我的前方就是我的希望。只要一步一步踏实地往前走,一定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1米8的我,进仓门就是第一道难关,庞大的身躯和极小的仓门在同一画面中显得格外滑稽,脑袋刚一进去,五六十度的水蒸气猛地冲击全身,衣服瞬间湿透,每进仓一次,短则3至4小时,长则12小时甚至更久,在有限空间里‘沐浴’着西丽水库地下水的水蒸气,‘抹着’岩石粉末、各类油脂做成的‘沐浴露’,出来又脏又湿,正儿八经比蒸桑拿还带劲,瞬间让人‘神清气爽’。”机电总工杨彦飞带着些许幽默的语气,但依旧掩盖不住背后的心酸历程。

“可唯一担心的就是长期高强度硬岩掘进导致盾构机刀盘磨损加剧,刀箱发生严重变形,将造成严重后果,整体更换刀箱耗时至少3个月的时间,对于分秒必争的我们耗不起。”机电总工杨彦飞激动地说道,对中建五局的建设者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风险大、难度高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每一次开仓都是一次管理的验证,每一次换刀都是细心的考验。还记得有一次李凤强拖着疲惫的身躯说:“唉呀妈呀,这次一进仓,看到那仅有的空间里堆满了石头,刀具被破坏了60%,真是头大。而且还有10把刀偏磨,18把超过15mm的磨损,这次算是遇到硬骨头了。孤石群,孤石粒径超过1m,然后这些家伙还卡螺机口,这可怎么办呢,心想着必须得堵住它,不然这频繁的开仓风险太大,我这小小的身体都要顶不住了,必须遏制它们疯狂的挑衅行为!”说完他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安全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项目也正因为如此而获评2021年深圳市优良工地称号。

匠心铸造,标准养成

“走这个白风区间隧道一次,心情舒坦一次,这才是中建五局的水平,体现了中建的现场管理水平……这是一线工作中平凡的伟大!”这是中建南方深圳地铁13号线指挥部副指挥长邓峰对白风区间的评价。白风区间管片成型隧道质量已成为全线的标杆,隧道文明施工的标准更是史无前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一是坚持以同步注浆为辅、二次注浆为主的注浆原则;二是坚持以管片拼装三次复紧,先纵后环的原则;三是坚持以管片姿态确定二次注浆点位的原则;四是坚持以“5132”原则。(5环1个止水环,每10环测管片姿态测30环,搭接20环的原则),在“四个坚持”的原则下,白风区间管片成型姿态全部符合规范要求,一举攻破在硬岩地层成型管片上浮的难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著名专家张厚美评价道:“可以负责任的讲,这个区间在同类项目中管理水平算非常高,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个月进度虽然只有70环左右,但在同类难度的地质条件下,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留白区间的全体管理人员正式在这种逆境中艰难的前行,每一次听到外界对我们的赞许,浑身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尽管困难无比,我们依然勇往直前,不惧困难。

这里没有蓝天,更没有大海,只有滴落的汗水和发白的面容;这里没有四季,更没有昼夜,只有漫长的时间和递增的环号;这里没有鲜花、更没有掌声,只有孤独的修行和成功的喜悦。从1环到10环、200环、1000环,6095环,奋斗不息,追梦不止!中建五局盾构先锋必将牢记使命,砥砺前行,铸就匠心工程。(刘浩)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五局微信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五局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