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岩
6年辗转4市,参建5个重点项目,与200多家供应商博弈过招,对1000多种物资如数家珍……
认识汪岩,要从他身上这些数字开始。
汪岩,现任二公司无锡地铁6号线项目物资部经理。材料进场、咨询谈判、计量结算,6年时间,汪岩以“岩”的硬度、“严”的锐度、“研”的深度,将“岩选”就是“严选”的职业信条镌刻在物资管控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成本管控的“金算盘”——分毫里挤出真效益
2019年初,汪岩入职二公司,跟着师父学习物资管理。从施工员转变为收料员,这位有过几年施工经验的老“打灰人”管起材料来似乎得心应手。
在施工现场,常能看到汪岩穿梭在各个出入口给材料过磅,或者举着游标卡尺专注地核实材料尺寸,不时用手扶一扶他的眼镜,偶尔他也会指着废料池和分包负责人再三叮嘱“不要浪费”。
直到汪岩第一次跟着师父接触成本分析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没那么了解钢筋水泥。这些大宗原材价格的波动,对成本有着重要影响。汪岩迫不及待地想要弄清楚这背后复杂的逻辑。
他开始学着师父将《施工进度节点表》《供应商分级名录》以及自制的《物资价格波动图谱》打印整理成册,或叠好揣在兜里,方便随时随地仔细研究一番。渐渐地,汪岩开始每天对照工作网址将最新的市场讯息梳理成图文资料,并用记号笔勾画出重点、补充上批注。
这变成了汪岩的工作习惯,也沉淀出他后来在采购谈判桌上得以精准控价的制胜窍门。
在他的心中有一把“金算盘”,算着项目的工期和盈亏,算着供方的成本和底线,也算着市场的走势和应对策略。
在安医专二期项目,当地3家搅拌站抱团,导致混凝土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也让当地多家施工单位头疼不已。为了打破现有局面,汪岩走访了周边所有在建项目,说服多家施工单位共同组建“采购联盟”,尝试通过规模效应撬动当地市场格局,之后又邀请多家合肥供应商参与投标,以具有撼动力的参考报价打破地域壁垒。
“就是有些不甘心,哪怕白费工夫,至少努力争取过。”在几轮招标之后,区域混凝土单价最终回归到正常市场水平。
到了精装修攻坚阶段,汪岩又带领团队深挖“主材自采+劳务分包”模式:将室内装修拆解为橱柜、厨房三件套、洁具、木地板、热水器和空调6部分,赴浙江、广东等地直抵建材源头,挤掉中间商差价,同时建立《工序穿插用料表》,实现瓷砖、涂料等材料的有序进场。
以出色表现高效完成精装修收尾工作的汪岩,毅然选择再次迎接新的挑战,前往新兴市场区域——江苏无锡,加入了无锡地铁6号线项目团队。
地铁施工专用材料种类繁杂,面对部分甲指材料价格偏高的难题,汪岩采取多轮招标、逐个约谈,利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规律分类别、分阶段、分体量合理调整采购计划,总合同额较最初报价明显降低。与此同时,汪岩主动摸排邻近标段的应急物资仓储和可调配情况,以在紧急情况下实现快速调剂。
“物资管理就是在下围棋,要盯住局部,更要谋划全局。”对汪岩来说,物资管理“既要算大账又要管细账”,这是他的工作指南,帮助他在复杂的物资管控工作中理清脉络、有条不紊。
质量管控的“探照灯”——较真下守住生命线
2020年,汪岩走进了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项目,这是国家重点工程。
在项目现场,翻涌着科技强国的热望,却也横亘着精密原材的保供天堑。设计图纸所要求的“超水平仪器底座预埋件”原材料是厚度5cm的304不锈钢且表面水平误差不能超过2mm,而市场上随处可买的常规304不锈钢工艺和品控均无法满足要求,直接采购必然产生二次深加工的大额成本。
汪岩和团队立即开展大量市场调研和渠道追踪,将国内仅有的6家供应商全部纳入考察范围。谈判桌上,他逐项拆解原材料成本、加工损耗、物流费用,用逾20组数据自建成本模型,将价格不断优化。
拿下供货合同的那天,一向沉稳的汪岩显得有些激动。“议价不是简单的讨价还价,还是得靠专业方法推敲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价值评估体系。”
这次的主动出击,不仅辅助项目攻克了控品难关,更为后续工程储备了优质战略资源。
依靠多年的材料进场“守门人”经验,汪岩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三阶验收法”:一验资质文件是否“全”,二查实物质量是否“硬”,三核技术参数是否“准”。“这就和我们平时体检做CT一样,想要把关好材料质量,必须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符合要求!”
对汪岩来说,物资进场不是终点,而是品质管控的起点。
有供应商笑提“行业惯例”,汪岩只论“规范条例”。遇到材料供应品质不稳定的情况时,汪岩干脆直接驱车前往发货地,驻守在加工车间,盯“三检”、消偏差,一旦发现异常便果断叫停、立即拦截。
从抱怨“吹毛求疵”到主动申请“驻场监造”,供应商态度转变的背后是汪岩用专业标准倒逼供方升级的硬核实践。
2024年底,汪岩获评局优秀采购工程师,当被身边的同事们问及有没有什么经验和心得可以分享时,汪岩挠挠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经验也谈不上,可能就是因为我的‘严格’吧!”
他目睹过大家为微小的数据偏差彻夜难眠;他听领导讲述“成本管控得好未来就能多建两间科研教室”;他感受过列车贴着检测合格的管片呼啸而过的震动。
“这些瞬间让我明白,采购工程师真的需要‘严’一些,因为材料品质的背后是科技强国的梦想和民生福祉的重量。”
从江淮平原到太湖之滨,这位物资战线的“硬核尖兵”,正以“岩”的坚韧、“严”的执着,在新时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地上,刻写着属于建设者的精神坐标——将物资采购的博弈,融入每根、每米、每方、每吨,嵌入锱铢必较、毫厘之间。(作者:二公司无锡地铁6号线项目综合办主任管苗苗 审核:二公司宣传与文化管理 余蕾、二公司商务管理部副经理 张争、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