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谢吉辉,中建信和的一名项目经理。2008年,大学毕业的我加入中建五局,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大海,在“信·和”文化的浸润中不断学习、成长,青春的涟漪里也渐渐印下了“信·和”的底色。
做一颗平凡坚守的石头
刚入职的那段日子,工地上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充满新鲜。我每天跟着师傅,手里紧紧攥着笔记本,一边小跑一边记,见到什么问什么,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可是日子一长,最初的那股兴奋,渐渐被连日的重复消磨殆尽。每一天,天刚亮就进场,天黑透了才离开。眼前永远是钢筋水泥,耳边始终是机器轰鸣。我开始觉得枯燥,心里也慢慢浮躁起来,甚至暗自怀疑: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
直到有一次,师傅让我去现场核对施工图纸。之前查过好几遍都没出过问题,设计同事也签过字,我心底里就觉得—再去核对,不过是走个形式。结果偏偏就在这次,因为施工员看图有误,基础位置出现了偏移。幸好第二天,师傅照例巡查工地。他看得仔细,一眼就发现了问题,当场指挥做了纠正。我站在旁边,脸上发烫,已经准备好挨批。但师傅并没有责怪我,反而在休息时找我坐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谢,你要记住:平凡不代表平庸。就像一颗石头,沉得下心、扎得住根,才能踏踏实实往前走。”
这句话,从此在我心里生了根。
勇于探索山那边的风景
从意气风发的学生,到扎根基层的一线工程人,是一个打磨棱角、沉淀自我的过程。但“信·和”文化中“勇于突破、敢于变革”的创新理念,不断推动我去探索“山那边的风景”。
我于2008年7月进入中建五局安装公司,2011年5月调入中建信和,一直从事机电相关工作。2018年,领导让我负责中建・生态智慧城滨江府项目。这是常德市的标杆项目,也是五局的战略重点,从启动就备受关注。我当时心里十分忐忑:我能行吗?
领导和同事不断鼓励我:“别自我设限,你一定可以”!不会,就沉下心来学;不懂,就放开手脚去问。我意识到自己在土建知识方面存在短板,便立刻买来三本专业书籍,办公室、车里、宿舍各放一本,挤出一切时间逐页研读。读书之外,我更坚持每天去工地“对照实践”,把图纸和现场一一对应。那段时间,每天自学一小时、现场转一圈,已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
在团队的支持和自身的坚持下,我逐渐理顺了项目管理的脉络,摸清了质量、进度、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也终于实现了从单一专业的执行者,到综合项目管理者的转变—我不再只是埋首于图纸的工程师,而是开始站在全局视角,思考如何盖好一栋楼、服务好一座城。
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
若要问我职业生涯中哪个阶段最令人难忘,答案无疑是2020年上半年。春节前夕,疫情骤然袭来,打乱了所有节奏。然而,滨江府项目的5栋高层和近3万平方米地下室正面临严峻挑战:4月30日前必须完成结构封闭,5月30日达到预售条件—这不仅关乎工程节点,更直接关系到全年的销售目标,压力如山。
复工,成为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我一边做好防护,一边频繁往返于项目现场和主管部门之间,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反复与总包单位负责人沟通,核实现场人员、物资和防疫条件。那段时间,我的手机几乎从未断电,通讯录里全是各类协调电话。终于,在三月初,滨江府成功获批,成为常德市首个正式复工的建筑项目。
然而考验还远未结束。汛期迫近,根据防汛要求,基坑回填和地下室封闭必须在45天内完成。项目团队其他成员直摇头:“这根本不可能!”但我没有让步—白天协调机械、人工、材料进场,晚上拉着团队反复推演工序,优化每一项流程。我和总包负责人站在工地示意图前,一遍遍推算:“只要我们合理穿插作业、加大设备投入、优化排班,绝对能拿下!”大家重新投入紧张的战斗中。机械的轰鸣再次响彻工地,吊车、泵车、混凝土车昼夜不息。4月30日,节点顺利达成;5月30日,预售许可准时取得。当上半年的销售目标尘埃落定,那一刻,所有坚守与付出都有了意义。
“始为压舱石,终做脚下道。”每个人的人生阶段,都应当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从拿地、开工、开盘到交付,2000多个日夜,我和团队以坚守重复为日常,见证了一纸蓝图到“宜居之城”的蜕变。中建・生态智慧城项目累计完成12个批次交付,为6000多户业主筑就“中建好房子”,并荣获“湖南省优质结构奖”、省市级“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广厦奖”等多个奖项。
站在五局六十年的时光渡口,回望十七年的成长岁月,汗水与欢笑交织,学习与奋斗并存。感恩五局,为我的青春铺就“信·和”底色;祝福五局,在新的征程里更加辉煌。而我,也将继续追逐梦想,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作者:中建信和中南公司常德片区执行总经理 谢吉辉;审核:陈青华、雷紫婷、肖遥、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