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训练赛中的高菲
抽屉里那块刻着歪扭玫瑰的水泥板,是高菲14岁夏天的印记。如今,21 岁的他,已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将湖南省选拔赛二等奖、国赛优胜奖、省住建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等荣誉收入囊中,2024 年更评得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新时代技能青年的标杆。
初心萌芽的“少年工匠”
生长于瓷砖贴面匠人之家的高菲,童年记忆里满是水泥砂浆的气息。当同龄孩子还在玩泥巴时,他已蹲在父母身旁,像个小雷达般捕捉着每一个贴砖动作的细微差别。那些清晨五点的工地晨光,那些沾着水泥的工装裤,那些父母收工时额头晶亮的汗珠,早已在他心中埋下匠艺的种子。
2017年,14岁的少年走进长沙建校,正式踏上技能成才之路,命运的齿轮开始在砖刀与灰浆的交响中缓缓转动。
2019年,省级技能大赛的选拔,是高菲匠艺修行的第一道试炼。高菲选择的是瓷砖贴面项目,作为贴瓷砖的关键准备工作——抹灰是集训的第一个项目。墙面平整度决定了瓷砖的黏性和耐受能力,在专业师傅的示范下,墙面抹得既贴合又紧实。等到高菲尝试时,水泥却不受控制似的,一开始掉得衣服、脸上都是水泥。
当其他选手抱怨工地打杂的脏累时,他在帮忙磨浆、洗器材的间隙,像海绵吸水般观察着老师傅们的每一个动作——如何让砂浆在抹刀上呈现完美的弧度,如何让瓷砖与墙面的贴合度达到毫米级标准。
集训室的灯光见证了他的坚守,当水泥一次次不受控制地溅满衣襟,当训练到手指发麻仍坚持完成最后一块砖的铺贴。
省赛集训的第八十七天,原本一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八个。而最终能去省赛的,只有六个。最终他以第三名的成绩,叩开了省级赛场的大门。这一年,他刚满16岁。
0.06分的鸿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古训,在高菲的竞技之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省赛前会放图供选手练习,而竞技赛考验的是临场发挥水平。平日里不论多么熟练,临上场关键则取决于选手心态和日常功。
正式比赛中,一滴美缝剂落在贴好的瓷砖上,像一滴不合时宜的眼泪。他下意识去擦,整块瓷砖随之脱落。台下传来叹息,裁判的笔在计分板上悬停。
三秒钟后。
他闭上眼睛,闻到水泥的味道——那是童年最熟悉的气息。父母在工地上拌浆的背影,长沙建校训练场永远洗不干净的工作服,用A4纸练习放样时,打印机发热的塑料味。
再睁眼时,他的手指已经找到新的着力点。瓷砖背面涂上薄薄一层浆料,45度角压回墙面。动作流畅得像是排练过千百次,刹那的慌张后,以近乎本能的熟练度完成补救。
作为集训队雷打不动的 “万年老三”,他曾无数次在梦里预演外派山东学习的场景 —— 前两名才有资格触及。
“第三名。”教练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高菲没回头,只是把手里那块切割歪了的瓷砖攥得更紧了些。碎瓷边缘扎进掌心,和第二名只差了0.06分,这个数字在视网膜上不断放大,疼痛让他清醒。
回家后,他将优秀队员的操作视频逐帧拆解,在CAD图纸上反复模拟最佳切割角度,疫情期间在家中用 1:1 比例的图格练习手工放样,那些深夜写下的训练总结,密密麻麻记满了对每道工序的反思。
国赛筹备的日子里,集训室的瓷砖堆成了小山。为了让直线切割达到绝对垂直,他对着激光标线反复练习数百次;为了攻克圆弧切割的难关,他在废瓷砖上打磨出上百个样本。当其他选手讨论着比赛技巧时,高菲总在角落里默默计算着砂浆的最佳水灰比。
2020年的国赛现场,这个手握瓷砖刀的少年,以稳定的发挥拿下国赛瓷片项目优胜奖。
0.06分的鸿沟正在月光下正悄然弥合。
水泥终会干涸,但匠人的心跳不会
2023年,湖南省住建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颁奖现场
2023 年的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菲匠心之路的又一里程碑。为了应对单日五六个小时的高强度比赛,他在技术训练之余加入体能特训,健身房的器械与集训室的瓷砖刀同样熟悉。当他再次站上国赛领奖台,手中的优胜奖牌折射出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同年的省赛中,看似 “只训练了两三天”却拿下一等奖的背后,是他用四年时间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每一次实操经验——那些在工地检查时留意的贴砖细节,那些与老师傅交流时记下的工艺要点,早已融入他的匠艺血脉。
如今的高菲已成为中建不二深圳恒裕金融中心项目一名安全员。他在新的岗位上用较真到毫米的认真守护百米高空施工安全,让技能之光在新赛道持续闪耀。
采访结束前,笔者看到他的手机屏保:一块正在凝固的水泥,上面歪歪扭扭刻着“一朵玫瑰”。那是14岁那年夏天,他在集训队留下的。
“现在看是不是很幼稚?”他问。
没等回答,他又自己接上:“但水泥就是这样,一旦定型,就再也改不了了。”窗外,朝阳正爬上最新完工的玻璃幕墙,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道精心测量的墨线。(作者:李传真、梁烨钧;审核:阳欢、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