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效果图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封顶
以前的盐碱地
项目建设前的盐碱荒地
温室里种植的空中草莓
万里黄河携沙入海,河海交汇处,孕育了一片广袤的黄河三角洲,也孕育了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
2009年,我国吹响了向盐碱地要粮食的号角。2015年,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批复设立,东营成为国家盐碱地开发的先行区。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东营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2年,科技部正式批复在山东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中建五局建设者响应号召,踏上东营这片热土,为了将贫瘠的盐碱地改造成“米粮川”,一座座致力于盐碱地科研创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助力山东在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领域保持战略领先,希望的田野上正上演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盐碱地上建13.38万㎡创新中心
一场雪刚刚过去,在东营黄河入海口的冬日画卷里,夕阳映照下的潮汐树如大地的脉络在滩涂间蜿蜒伸展,随处可见的芦苇草随空气中冷冽的风肆意摆动。在东营当地农民口中,一直流传着这样几句农谚:“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
“正常一亩地产量得一千二三,这边一般一亩地正常情况下,也才二三百斤。”那时候的地里,长年累月都泛着盐霜,白白的碱花浮在地面上,地里的麦子长得也稀稀拉拉。“以前的盐碱地啊,不仅冒碱,还漂白,草都不长。真是没法看!”当地农民曹松华回忆起那时候的日子,话语间满是艰苦与辛酸,寥寥几句,也道出了这片土地上的种地之难。
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科研创新中心、高标准温室)建设可谓顺应民意、恰逢其时。作为山东省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加速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为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提供源头技术供给。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38万㎡,地处偏僻、风大土大,周边没有繁华的商业区和便利的交通设施,各项配套设施也都不尽完善。一望无垠的地域里,看似是建设沃土,实则是盐碱重地。
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耿旗辉,是项目的责任工程师兼钢筋工长,拥有当地居民和建设者双重身份的他,更加懂得这份珍贵。
为了把贫瘠的盐碱地改造成“米粮川”,项目团队陆续查阅了盐碱地改造治理相关文献资料、先后走访了20余户周边村镇居民,在明确了“要盖好楼、先了解土地”工作原则的基础上,风风火火开始了他们的建设工作。
在这里,他们的任务是建设一座盐碱地国创中心,为盐碱地的科研开发提供保障,发挥优势协同改善适生作物品种少、盐碱耕地质量低、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脚步里,把自己从“听故事的人”变成“写故事的人”。
驱“盐”化“碱”,让“热土地”焕发新生
盐碱地“消”,普通耕地“长”,只有做好盐碱地的科研创新、综合利用,才能真正为这里带来“山乡巨变”,让土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走进项目办公区工程部,右手边的墙面上贴着一封来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表扬信,对项目以人为本、顽强拼搏的施工风范和一心服务的理念表示高度称赞。看着表扬信,项目经理黄龙海回想起和团队奋力攻坚那段“最难的日子”。
黄龙海说道,“我们这个项目,盐和碱是最大特征,也是最让我们头大的地方,项目所处的位置水位比较浅,水位退化形成的平原场地有夹层土,它是一层沙、一层土、又一层淤泥,整个开挖过程中会出现大面积的坍塌,除此之外,降水也很困难。”
为了将更多盐碱地转化为高产田,让“中国饭碗”扩容提质,项目团队锚定高质量建设、高标准交付目标,利用快速建造等方式稳步推进施工任务,深化BIM+智慧化工地技术在科研中心、高标准温室等单体建设过程中的有机应用,确保精益管理、一次成优。除此以外,项目还聚焦盐碱土特性,在选用网格布、水泥、石膏等建筑材料时,优先考虑材料的抗碱特性,以此抵消盐碱侵蚀的影响。同时针对地下水位高、土层不稳定问题,采用复合降水技术,确保基坑稳定降排水。
封顶时,项目责任工程师刘阔亮长舒一口气,仿佛打了一场胜仗,眼里是藏不住的欣喜,他说,“我们建的科研中心和高标准温室,能供科研人员培育抗盐碱地环境的农作物、植物和经济作物,还可以满足现代农业技术开发、科研教学、盐碱地改良等多方面需求,看着昔日满是风沙的盐碱地,以后要在这里焕发新生,我就浑身是劲、价值感满满。”
摸着后续即将“搬家”到高标准温室中的草莓新芽,当地农民曹松华也由衷感叹,“多亏有你们来到这里,盐碱地产量增长指日可待,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土地这头是科研工作者,那头连着老百姓
土地,是家的根,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每一寸土地都万分珍贵。如何在土地上做好文章,让老百姓都能端牢“饭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场大雨过后,科研人员在试验田间,一边仔细观察着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新苗,一边在手中的记录本上记录下实际数据。
试验田距离项目位置不到2公里,距离农民们居住的小村落更算得上是“家门口”的位置。附近农民往日里从这边路过,总是亲切地和这些科研人员们打招呼,遇上中建五局建设者下班返回项目部,也会顺便“监督监督”工程的进展。
“以前啊,我们这里盐碱地的改良,都是靠改良土壤来种植一些品种,现在我们转变了思路,一是培育抗盐碱的品种,二是改变种植模式。国创中心这个项目,刚好就是模式改良和品种培育环节中的桥梁纽带。”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高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李振刚在谈起盐碱地治理时表示。
保障粮食安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期间,项目还主动承办了东营市农高区2024年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看着项目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年底即将竣工,政府相关人员也忍不住感慨道,“科研工作者在田里收集的数据,将来要拿到正在建设的国创中心大楼里面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可以说,咱们五局干的工作,一头连着科研工作者,一头连着当地的老百姓,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饭碗’工程!”
昔日盐碱重地,今朝希望田野。中建五局在“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的故事里,做好盐碱地改良治理“大文章”,读懂耕耘者们的殷切期盼,稻浪滚滚、瓜果悠悠飘香,端牢饭碗、才有家国天下。
按照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发展阶段,到2031年以后,盐碱地相关的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度集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渠道更加畅通,盐碱地后备耕地资源的作用得到科学合理发挥。那片新绿,正是未来的模样。(作者:张博敏、王守毅;审核:张成竹、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