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90后建筑科研人有点“潮” ——记中建五局优秀青年设计师文泓森

发布日期:2024-05-27
【字体:打印

文泓森.jpg


初识文泓森,是在青年设计师大赛上,通过一个视频,他展现了使用数字化、参数化方式科学创作设计方案的过程,视角独特、技术前沿,走出了一条创新建筑设计的新路子。

缘起,90后建筑设计师的科研启程

谈起为何有如此“新潮”的设计表达方式,这位90后有着一段“奇遇”。

第一次听说BIM这个词,是在大学时期。“BIM软件可以通过建模、实现直接出图,提升绘图效率,还可以检查错漏碰缺。”听到老师如此介绍,作为电子产品狂热爱好者的文泓森,当即在“B站”(哔哩哔哩网站)上搜索相关学习视频,实操练习,成为了全校第一位使用全BIM技术做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师,就这样,他踏上了数字化研究之路。

有着“社牛”和“冲浪达人”头衔的他,在工作之余,时常与微信公众号上BIM技术研究领域的“狂热爱好者们”请教、交流,逐步掌握了相关技术要领。彼时,一位来自麻省理工大学双修建筑学和计算机的同事,带他进入了建筑与数字化交叉研究的新领域。他从零开始学习PythonGrasshopper等编程语言,开始探索如何使用编程完成建筑设计。

在某景观项目方案汇报会上,他第一次通过编程语言实现了从日照与视线两种因素结合下,计算机自动平衡优化算法,生成景观可视成果,并向业主展示了景观设计推演过程,得到业主充分认可。他也初尝了数字化设计的甜头。

组团,数字化设计研究取得佳绩

自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文泓森的设计逻辑逐步从“‘我认为’到用数据说话,以数据指导建筑设计”,也就是由人工主观意识的优化方案到计算机基于数据的优化方案转变。

他逐渐发现曾经通过单个软件不能实现的成果,只要植入编程,就可以突破软件原有功能,实现多个资源的嫁接与集成,通盘考量项目条件,找到平衡点,实现多目标优化设计。

在积累了多个项目经验后,他进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瑛大师建筑科学研究团队,成为了局设计技术科研院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研究中心的领头人,不断深入建筑学与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研究。的团队自主研发BIM参数化工具,大幅缩短设计周期并创新成果推动团队成员掌握编程,促进BIM与参数化技术融合,拓宽设计边界。

2023年,由文泓森牵头汇报的《基于BIM的在地性设计应用实践黄永玉艺术珍藏馆项目》获得“龙图杯”全国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设计领域首个一等奖。

研究团队基于建筑的“在地性”,使用自研的GIS插件生成地形,并结合益阳当地的气候数据进行多维绿建分析;在计算机编程和脚本的数据交互系统和五局自研的EPC快准测算平台插件等技术的多重保障之下,实现了数据无缝传递;使用参数化技术解决了异型坡屋顶调节困难等难题,开发了木模板和背楞的自动生成脚本,护航设计成果高质量落地。

项目接连收获“优智杯”一等奖与“金标杯”二等奖,进一步展示了局在数字化设计领域的实力

预见,持续探索建筑科研细分领域

1993年出生的文泓森已拥有六项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三部软件的版权以及一本数字化出版物的参编经历,同时在多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在各类行业竞赛上屡获佳绩,获评局优秀青年设计师的称号

建筑行业基于开放共享的数据环境,打破闭塞的软件限制我们团队将通过代码和接口打通数据壁垒,以数据为中心,促进跨领域高效协作,为智能建造打下基础。文泓森说。


畅想着建筑设计科技化的明天,文泓森将继续带领团队在前沿技术研究上深耕,引领数字化设计潮流,反哺更多的工程项目。(局建筑设计院综合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助理汤素瑜)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五局微信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五局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
验证码:
CA登录  CA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