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光伏项目
夏季的光伏项目
夕阳下的建设者
中秋包饺子
行走在黄沙戈壁,所见的不止有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还有整齐排列的太阳能光伏板,仿佛蔚蓝的海洋。集中式光伏是乌兹别克斯坦广袤沙漠里的新鲜事物,也成为当地新能源发展的生动缩影,串联起千家万户的日常用电、幸福生活,为“一带一路”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可再生能源丰富,其中约97%为太阳能,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实现能源转型战略的坚实后盾。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建五局成为助力乌兹别克斯坦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作为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三公司西南公司参与绿色基建、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修建了锡尔河1500MW燃气联合循环电站、东方电气光伏等项目。
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西南方向7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三公司西南公司参与建设的东方电气光伏项目正在完成最后一块光伏板的安装,即将并网发电将“暖光”撒向周边城市。这个占地510万平方米的光伏区建成后预计可每天发电超300万度,能缓解当地用电紧张局面,同时对该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天无绝人之路,大不了,自己建
2023年6月,项目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项目经理郑洪运说道:“初来乍到,脚下是几尺厚的沙土,甚至没有路,漫天的风沙常吹得人睁不开眼,鞋里、耳朵里都是沙子,且不说如何开展好工作,连团队如何扎根这里都十分困难。”
同时,和郑洪运一行的还有三位同事,今年37岁的毛昌是项目生产经理,参加工作十余年,这是他第一次在沙漠里修光伏发电场所。毛昌说:“沙漠里冬冷夏热,这个时候正午气温将近40摄氏度,地面温度超过50摄氏度,身处其中,就像置身于一个‘上晒下烤’的烤箱中,但除了晴天,风沙天和雨雪天都会影响进度,所以这几个月是施工的黄金期,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做准备,必须马上动工。”
“说干就干,天无绝人之路,大不了,自己建”。在黄沙戈壁上修路不只面临着大风掩埋路面的风险,在这种恶劣环境下作业,真正的挑战来自建设者生活面临的考验。这片沙漠常有风沙日,加上烈日长时间照射,地表温度甚至最高可达60摄氏度。高温,让在沙漠中施工只能“起早贪黑”。为最大程度保护沙漠建设者,项目部倒排工期、合理调整作息时间,选择早晚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集中施工,以避开沙漠中最炎热的时段。可即便如此,长时间的暴晒和烘烤,让工人们每天都要喝大量水。
由于条件实在艰苦,现场周围不具备住宿和用餐条件,项目每日派专人往返送水、送饭,近80公里的路程,路上要花费4个小时,直到问题彻底解决,材料员鲁伟平和综合办主任田应东就这样坚持了数月。大家团结一致,奋战到7月底,项目顺利完成了道路的修建工作,为正式开工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和服务。
跨越万里而来的主变压器
撒马尔罕东方电气光伏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一座220KV升压站和253MW光伏场区。主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的核心装置,承担着光伏发电站电能升压并输送到电网的重要任务。“两台重量达到160吨的130MW升压站主变压器如何顺利运输、安装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和难点”,郑洪运和团队为此绞尽脑汁。
撒马尔罕当地的道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这对大件运输有很大制约。并且主变压器体积大、重量大,运输要求过程平稳、严防碰撞,这对场平条件和吊装操作又有严格要求。
为确保主变压器顺利抵达施工现场并安装就位,项目部多次进行方案研讨,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施策,确保场地、运输、安全应急设施三个环节“顺利运转”;有相关经验的“老师傅”还对施工员、安全员、机电员及吊装作业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和系统考核。
全面动员、政企联动、全程接力、积极护送......2023年10月,升压站主变器从中国出发,历时20天,跨越万里成功到达乌兹别克斯坦,通过两台350吨的吊车顺利完成了吊装。月底,西南公司总经理助理殷宇和项目经理郑洪运共同拧紧了光伏板最后一颗螺丝钉,东方电气光伏项目第一块光伏板安装成功。同时,升压站主变压器成功调试,为项目并网发电打下坚实基础。
开工至今,仅7个月的时间,项目圆满完成了升压站建设,主变压器、箱式变压器、集电线路的联调联试,输送了PV区电力,成功并网发电。2024年3月,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左永祥的见证下,项目最后一块光伏板完成安装,标志该项目顺利完工。
项目的顺利履约获得了东方电气致中建潇湘感谢信,为持续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良好信誉基础。信中指出:面对施工环境复杂、资源短快、工期紧迫的困难,项目团队发挥了不畏艰难的精神,面对40度的高温酷善不回避,零度低温的风雪严寒不退缩,一直保持高昂的斗志在拼搏。这种讲格局、讲担当的品质获得了业主的赞扬,也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再次擦亮了五局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品牌名声。
一份送到乌兹别克斯坦的“爱心”
临近双节,项目部早早准备好了包饺子的材料,挂上了装饰品,处处散发着温暖、浓郁的节味儿。一桌丰盛的晚饭上,大家互相斟满美酒,在觥筹交错间回忆起来海外的这段时间,在充满挑战和自由的中亚,他们全力以赴,无私奉献,建精品,树品牌,把中国技术和人情带到海外。
刚到项目不久的属地实习生马丁激动地接过公司工会主席覃波手中的节日礼包,这是公司工会精心从国内挑选的月饼、腊肉、香肠、老干妈和火锅底料......
这一年,马丁一部分时间在中国留学,一部分时间坚守项目部,负责资料翻译、现场检查以及后勤管理工作,白天在各点位间穿梭,检查工地施工情况、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夜里回到住处,翻译现场资料。闲暇时间,他总是孜孜不倦向大家求问工程相关知识,学习施工图纸的识图技巧及如何高效绘制施工图。他说“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更能有效掌握方法和技能。”
他还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在“技‘耀’中秋 诗‘诵’佳节”鲁班工匠中国文化课活动中,他带领属地员工诵读诗词,向他们讲解诗词含义及作者表达的意境,让大家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带动更多属地员工学习技术和文化,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暮色一寸寸落到桌上,桌上被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也渐渐清晰。来自北方的姑娘杨彤手把手教大家包饺子,并亲切地介绍中国的“饺子文化”。“揉面、切面、擀皮,再将牛、羊肉的馅包到面皮里,双手合十,捏紧,饺子就成形了。”包饺子看似简单,但每一步都有讲究,包出的饺子也各有特色。就像北方人擀皮快而圆,擀出的皮“内坚外薄”,很是地道;南方人包饺子慢而精,造型美观,宛如艺术品。听完介绍后,和马丁一样的属地员工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一轮月亮在不远处的沙丘中冒出头,不一会,大家就包出了几托盘的饺子。包好的饺子边煮边下,热腾腾的饺子一出锅,就被送到了工地上,送到了月光下的建设者手中。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建设者们在沙丘上围坐一起,看圆月,谈笑风生。即使他们还是会遇到语言、文化不通的时候,但这些敦厚、朴实的外表和微微的笑意,会令人心头一热,感到无比亲切。(三公司西南公司 宣传管理 刘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