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代言人丨陈镜丞:科研赛道上的“追光者”

发布日期:2024-04-25
【字体:打印



陈镜丞依托项目建设,分享“泥土”的规律.jpg

中建五局十佳XIN青年分享

陈镜丞博士工作室优化施工方案.jpg

陈镜丞博士工作室优化施工方案


他甘做“毛竹”,博士毕业主动投身一线、扎根基层。主理博士创新工作室,深钻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立项科研成果及奖励40余项,实现五局在“创新杯”BIM应用大赛特等奖“零”的突破,为湖南“一号工程”建设提速。

他践行“双碳”理念,在行业前沿深耕探索,将项目打造为全国首批绿色建造试点、住建部绿色科技试点、集团科技和交通强国试点工程,收获各方好评!

——他是中建五局长沙机场GTC项目总工、博士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陈镜丞。

胸怀“国之大者” 在知行合一中追“光”奋斗

“和大多数调皮的男孩子一样,我从小在泥巴堆里长大。”缘于父母投身“三线建设”,陈镜丞从小就与岩石、泥土“打交道”,当时的他还不知道,一颗梦想的种子在悄然发芽。从大山走进城市,他毫不犹豫选择建筑行业、加入中建五局,专注“玩土”领域,坚持和“泥巴”较真,立志将这种热爱转化为人生追求。

“泥土在工程建设中有重要作用,但却鲜为人知。”陈镜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环境影响方面,特别是针对膨胀性软岩等特色岩土体开展研究。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走出实验室,穿上工地靴、戴上安全帽,深入建设一线,主动申请去往偏远地区,积累基础设施类项目工作经验,历经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科研管理等多个岗位锻炼。

指针拨回2年前,陈镜丞结缘国家“十四五”规划交通强国建设工程、湖南省“一号工程”——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比起在实验室里埋头苦算数据,我更希望让科研在实践中发挥力量。”陈镜丞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眼光更加长远,为支撑项目建设,依托长沙机场GTC项目,在五局的支持下,创立了“陈镜丞博士创新工作室”,攻坚全国最复杂的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深基坑群,打造全国“换乘之王”。

“根据不同岩体特性,往往会引起边坡工程的破坏、垮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从科研中找到现实意义的陈镜丞,总结出更多泥土特性和建造规律,更加注重实际效益,减少“泥土”带来的各类灾害,为社会、为企业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效益。

敢于“较真碰硬” 扎根工地“再读一个博士”

开挖总面积相当于28个足球场大小,土石方近400万方,长沙机场GTC项目“泥土”问题尤为突出。复杂基坑群的软岩怎么快速开挖?施工中怎么保障软岩深基坑群安全?大量的劣质软岩渣土怎么资源化利用?

坚持有源、有用、有效的科研理念,陈镜丞博士创新工作室以“小课题大方向、小发明大作用”为思路,根据施工内容及特点,分板块、分阶段大力推进以BIM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创新,详细制定全周期科技创新工作目标及计划,实践中遇到了难题,就带回工作室,开展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破解施工难题,提高施工效率。

“陈工,旁边就是磁浮深基坑,如果我们霸蛮施工,只会带来安全风险。”工期紧迫的同时施工受限,项目推进会上,团队一筹莫展。西停车楼紧挨着磁浮深基坑,为了确保基坑和结构安全,只能限制西停车楼施工作业,这将会延误整个项目的建设工期。“进退两难”之际,陈镜丞主动带队工作室成员对相连基坑的土体特性及支护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他说:“交给我们,一定能拿出解决方案!”

敢于啃“硬骨头”的背后是他和团队敢打硬仗、善于攻坚的信心和底气。他把工位搬到工地、工地就是战场,基坑范围大,数据测算任务重,为了不影响进度,陈镜丞带着团队成员优先将所有数据测算完毕。

有了精确的数据,项目快速建立起三维有限元地层模型,结合不同工况下的工序要求进行基坑安全性分析,实现了施工部署的最大优化,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实现提前插入西停车楼施工,不仅没有延误,还有效节约工期60天。

两年来,在陈镜丞博士创新工作室的技术牵引下,项目相关科研成果在《施工技术》开辟综合枢纽专栏。五获全国性BIM大赛最高奖项,其中实现五局在“创新杯”BIM应用大赛特等奖“零”的突破,荣获2023第六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金奖,并成为全国唯一获评“卓越工程奖”的项目,赢得参建各方尊重,获得了省、市、集团领导及行业专家多次点赞。

兼得“鱼和熊掌” 探索绿色与发展共生

工友们对这个博士可谓是捉摸不透。钢筋工徐艳华就曾不解地问到:“其他工地都是往外运,怎么这个工地,垃圾全堆家里。”这些施工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在陈镜丞的眼中可不是垃圾,而是“宝贝”,这是他研究二次利用的珍贵“素材”,也是他攻关绿色与发展共生共赢的“重要心得”。

陈镜丞和成员们正忙着将废弃的建筑材料,利用打砂机将混凝土砂浆粉碎,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重新组合成坚固的实心砖,摇身一变“废材变宝”;废弃的建筑材料中包含许多有价值的成分,通过先进的分离和回收技术又能成功地将这些有价值的成分提炼出来,用于生产新的建筑材料或其他工业产品。

“建筑垃圾的二次利用是解决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陈镜丞介绍道。这意味着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可以被重新利用,走在行业前沿,引领价值效益与绿色生态实现和谐共赢。

走进项目建设现场,现代化的施工场景更加强调绿色、智慧、安全、高效。裸土不再是物理绿网,而是真正自然生长的植被,工地设置智慧工地总控制室,蓝色智能大屏上闪烁跳动的各类监测数据,都喻示着建筑施工行业的全新未来。

项目还因地制宜,雨季来临,充分利用场地原有水池,化成一眼天然的水塘,将地表雨水通过排水沟渠、集水坑、抽排设备汇集起来,经沉淀、过滤形成中水,就近供应西停车楼用于车辆、卫生间等冲洗,或结构砌筑、养护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实现发展与绿色生态的和谐共赢。项目相继获评全国首批绿色建造试点、住建部科技试点、中建集团交通强国试点、中建五局BIM应用示范点,生态效应显著。

携文化自信、踏科研之路,如日月星辰挥洒光芒,照耀着在科研赛道努力奔跑的“追光者”,他热爱科学、崇尚实践,向着光、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把创新报国、科研为民的初心和情怀写在建设一线。(中建五局三公司中南公司 王蕾 邹婷 刘真)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五局微信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五局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
验证码:
CA登录  CA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