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大学毕业加入中建五局,在新员工培训中初识“信・和”文化的精神内核,它是刻进企业肌理的“文化基因”,亦是五局人共通的“性格底色”。集训结束后,我扎根河南公司,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这些文化理念如种子般在心中生根,为后来的跨国征程埋下伏笔。
基因传承 在跨文化实践中淬炼文化底色
响应“海外优先”,到企业需要的地方去!在企业海外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声中,我担当第一批出海的“急先锋”,2019年奔赴科威特,2022年起扎根于匈牙利,开启五局在欧洲全新国别市场的筑梦征程。我全程参与海外投标工作,助力中建集团在匈牙利首个总承包项目——匈牙利捷昌驱动项目成功落地,并担任项目负责人。在匈牙利项目履约中,我们发现,五局文化不仅是本土管理密码,更是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这种文化适应性首先就体现在与业主的相处之道上。
我们延续五局信心、信用、信仰、和谐的处世哲学,将异国项目视为“自家工程”——从业主需求出发优化设计、解决难题,甚至未开工便主动介入前期筹备。这份超越商业契约的真诚,让我们收获特殊信任:项目未开工即获20%预付款,未完成验收便提前启动结算流程。以诚相待的“信·和”文化密码,在匈牙利多瑙河畔为我们打开了合作发展新局面。
文化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平等对话。项目对中外员工推行“三必谈”制度(入职谈信用、节点谈履约、离职谈成长),以公平机制展现中国央企的格局;通过定期举办工程管理沙龙,中匈团队分享案例、碰撞思路,打破语言与文化壁垒,最终实现管理模式的“中匈合璧”,项目因此被当地工会授予“最特别的雇主”称号。短短一年,2名属地员工晋升管理岗,中匈员工组建语言互助小组,中国同事能用匈牙利语问候,匈牙利工程师也能熟练喊出“中!”—— 这些细微互动,如春雨润物,重塑着团队的协作基因。
基建先锋 文化赋能下的攻坚突围
当文化底色融入团队血脉,便激发出“基建狂魔”的进阶力量。
硬核履约,彰显欧洲标准下的中国速度!面对业主“投资体量大、工期紧”的挑战,以及欧洲传统施工的效率瓶颈,团队以文化自信破局。通过设计优化、流水作业协同,硬是将工期压缩45天。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既是技术实力的较量,更是“敢为人先”文化的海外注脚。
中建五局的管理理念,在海外实践中展现出超越地域的智慧。实现了管理哲学的跨国验证,即从乙方思维到价值共创。
从“您要什么”升级到“您可能需要什么”,从“被动执行”到“主动预见”。当发现业主完成工艺设备CE系统认证却忽视生产设备的原材料验收时,我们主动与业主沟通并协助完成材料认证,确保业主设备顺利验收,为项目扫平隐性风险。
从“按合同办事”到“帮合同增值”,从“满足需求”跃迁到“创造需求”。我们通过测算发现业主物流区面积不足,因此建议业主新建物流平台并获采纳,实现合同额大幅增值。正如业主感慨:“你们替我们想到了未预见的问题,这才是最珍贵的合作。”
2024年中秋节前,匈牙利已经寒风凛冽,公司董事长周国森万里奔赴项目慰问。在交流会上,他对团队“文化出海”的肯定如暖流涌动,而我们以匈牙利工地特有的“自助可乐”相赠——这份跨越文化的默契,成为企业精神与海外建设者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青年担当 90后建设者的文化破壁之路
在异国他乡,每个工程节点都是文化对话的舞台,每位青年员工都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我们严把中国标准与欧盟标准转换关,并协助五局编制《中匈规范对照手册》,以零投诉记录获业主千字表扬信,并赢得“提前支付工程款”的信任特权。
对本地小微分包推行 “帮扶式管理”—— 与其共商施工方案,在质量达标后按时付款,激发分包积极性。项目结算后,100% 分包表达了再合作的意愿,印证了周国森董事长曾说的“担当是契约的兑现”这一文化真谛,再次让我们坚信“信·和”文化才是跨越文化鸿沟的最短路径。
融合河南地域“家文化”与欧洲人文关怀,项目创设“爸爸工程师”弹性工作制:每周赶工日,有子女的工程师可获半天陪伴家人的时间。在团队建设中,我们以自制茶叶蛋、卤牛肉为“文化信物”——这份融入东方温情的礼物,成为打开属地员工心扉的钥匙,让管理既有制度硬度,亦有文化温度。
站在多瑙河畔回望,从河南郑州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地理距离,丈量着“信・和”文化从本土到全球的生长轨迹。我们这代青年建设者,左手紧握着品质履约的奋斗密码,右手托举着“价值创造”的时代命题,正将“中国标准”与“中国温度”镌刻进世界基建的版图 —— 这,或许就是中国建造走向全球的文化答案。(作者:赵娣;审核:刘艳旭、朱婉、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