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建五局组建六十周年,也是我与五局结缘的第30个年头,作为一名在五局成长起来的普通工人,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自豪。
做一名无愧于鲁班的优秀工匠
我初中毕业后开始学木工,师傅告诉我:“学好基本功,一通百通。”,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两年我也只学会了刨料、锯料、打眼等简单基本功,连一张凳子都做不好,别人四五天就能完成的工作,我要花上一个星期。但我没有放弃,私下里用余料反复练习,慢慢掌握了木工的所有技能。因此我深知“慢工出细活”,只要耐得烦、吃得苦,就能把活儿做好。
1995年,我有幸成为五局装饰运河饭店项目的一名劳务工人。刚到工地时,规矩多了,一开始有点不习惯,但好在不愁没活干了,还能学到更多技术。没来单位前,在外面做门,门缝3、4毫米也没人管,能用就行。到了五局,规定门缝只能在1.5至2.5毫米之间,超出范围就是不合格。因此我总是追求把工作做到极致,人生难得干一件自己想干又能干好的事情,找到这件事情是人生的幸福。那时,我暗下决心:要做一名无愧于鲁班的优秀工匠。
从小木工到走进人民大会堂
由于工作卖力踏实,活儿做得又好又快,我多次受到表扬,后被装饰公司正式聘用。公司没有因我的起点低而轻视我,反而给了我成长的平台。当时公司总经理都云树见我总爱琢磨技术,借给我一本《营造法原》。那是本竖排文言文的“天书”,我初中文化,硬是每天啃一页,不懂就问项目上的同事。晚上蹲在工棚里,就着昏黄的灯抄笔记,纸页上全是木屑和汗渍。别人休息时打牌睡觉,我却跑遍无锡的园林寺庙,蹲在地上量榫卯、描纹样。就这样我渐渐成为公司的技术能手,先后在西藏邮电商贸楼、洛阳牡丹城等十多个工程中担任木工工长。
翟筛红(二排右五)等选手在湖南省选拔赛开幕式上
2006年,公司推我参加五局“超英杯”劳动竞赛,那会儿我连比赛规则都搞不清,只知道埋头干活。没想到,这一试竟拿了冠军,还被派去参加全国建筑技能大赛。局里特地组织了赛前集训,每天从早到晚地反复训练,白天练凿眼,标尺精确到0.1毫米,晚上学理论,题目抄了厚厚一摞。三个月集训,手掌磨得脱皮,木料堆里一蹲就是一天,人瘦了八斤,可心里憋着一股劲:来都来了,怎么也得带点“特产”回去。
比赛那天,全国29个省的高手齐聚。到了场地,只看见百来号人影晃动,到处都是乒乒乓乓的声音。我心慌起来,手也不听使唤地发抖。想起进场前领导的叮嘱:“人家能干的,我们一样能干。凡事要有信心!”经过成百上千次训练,操作都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几次深呼吸之后,我又拿起了工具,划线、打眼、锯榫、量脚……几个小时后,我顺利完成作品,走出考场,又马上接着复习理论题,一晚上就睡了俩小时,第二天上午的理论考试,答题过程也是得心应手。考完以后的那天下午,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找我采访,他笑着对我说:“祝贺你,获得了全国精细木工比赛第一名!”
2015年翟筛红在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现场照
领奖时我站在人民大会堂的红毯上,手里攥着证书,听着响亮的掌声,心里激动不已,几个月来的辛苦和汗水都有了意义。荣誉接踵而来。我先后拿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时,胸前的奖章沉甸甸的。更没想到的是,国庆阅兵观礼台上竟有我的位置!看着战机呼啸而过,方阵铿锵前行,我心里就一个想法:感谢这个崇尚工匠精神的伟大时代!
把老祖宗的匠心传承下去
后来,公司提拔我当无锡分公司副总经理。在机关坐了半年,我总觉得难受,不在项目上做事心里总是不踏实。于是我主动申请回工地。公司给了我“飞检”的权力,不管哪个项目,我带着团队直奔现场,看哪个角没归方、哪面墙没垂直、哪块砖没贴平。
施工现场最看重的,就是边边角角的细节,比如木饰面对平整度的要求非常高,一旦不贴合就会出现刷漆后的起泡现象,因此在细小方面都要力争做到完美。一次“飞检”深圳外国语项目,有几十平方米的地砖,我说标高平整度误差3毫米,需要整改,被他们笑称“老翟来找茬了”。有人嫌我“找茬”,但公司一直支持我,也切实解决了许多实际的施工难题。
公司还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让我带着团队搞技术攻关。这些年工作室培养出了骨干团队100多人,拿了上百项国家专利和省级工法,助力公司获得6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工程奖项,还荣获了“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称号。
去年,我和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共同编写了《古建筑冰纹窗制作》书稿,被全国总工会收录进“优秀技术工人百工百法丛书”并出版,成为新时代的《营造法原》。想起之前参观世界技能博物馆的时候,看到我的作品《鲁班锁》《中建景窗》摆在展柜里,就是那一刻,我意识到:所谓“传承”,不是把技艺锁在博物馆,而是让它在年轻人手里继续生长。现在局里办“劳模展厅”、搞技能竞赛,每次看到小伙子们用电脑建模设计传统窗花,用新材料复原古建工艺,我就觉得,“工匠精神”实实在在扎进了五局人心里。(作者系全国劳动模范、“工人院士”、装饰公司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项目担任质量总监翟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