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张明明:“信·和”护航成长路

发布日期:2025-06-28
【字体:打印


作为初入职场的新势力,“00后”是我们的重要标签。提起“00后”大家首先想到什么“脆皮青年”?“怕吃苦”?“不实干”?“整顿职场”?肯定有一部分人会这么想,但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在五局“信·和”文化浸润下成长起来的“00后”的另外一面。

2022年,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入职中建五局,先后经历了四公司兰考黄河湾、清风雅居、开封疾控中心以及现在的两院一中心项目。在这四个项目中,我正式完成了从象牙塔到职场身份的转变,也开始努力向着“靠谱”、“能干”、“充满能量”的新时代青年迈进。

说起“靠谱”——“00后”与“靠谱”相遇,免不了有人会质疑:这些年轻人能担得起责任吗?面对质疑,我们青年一代将用行动证明,“靠谱”无关年龄,只关乎对责任的敬畏,对初心的坚守。

在行业变革加速、技术迭代频繁的今天,“靠谱”可能显得“笨拙”。比如在BIM模型中反复推敲节点的00后技术员、在暴雨中逆行排查基坑隐患的00后安全员,在定额规范中反复对比价差的00后预算员等,不管是深夜审查图纸的认真,还是反复核对数据的专注,面对质量底线,安全红线,效益达标线,我们一步不退,一毫不让。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笨功夫”中,我们用数据说话、用结果交卷。这就是我们,包靠谱的!

说起“能干”——它并不是闷头走老路,重复旧经验,而是要求我们以企业文化为支点,以自身岗位为立足点,在行业变革中敢创新、能创新,为企业注入新的动能。

我们现在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敢于将技术从实验室推向现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的趋势下,我们团队创新性提出使用盘扣架搭设外架的方案,成为分公司第一个使用该方案施工的项目。由此不仅大大缩短了外架搭设的工期,也使外立面整体形象得到极大的提升,收获业主单位的一致好评。这让我意识到:“能干”的本质,不就是敢干吗?敢于打破“专业壁垒”与“思维惯性”。这就是我们,包能干的!

说起有能量——“有能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文化浸润下的青春共鸣,是“自我驱动”到“文化共振”的蜕变。我们,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记得去年汛期,项目正处于基坑施工阶段,防险工作尤为重要。项目部15名青年组成了“青年防汛突击队”,在暴雨来临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在自己负责的风险区域恪尽职守。“报告,堆土场这里出现积水,排水沟出现堵塞,需要挖机清淤”,“报告,西侧基坑内水泵出现故障,需要马上更换维修”。正是大家连续48小时的值守,用强烈的责任感与高效的执行力筑起了一道“安全堤坝”,使得防汛期间事故零发生。青春的光芒,就要在攻坚克难中迸发!这就是我们,包有能量的!

不走寻常路的我们,有着更多自主、坚定、执着、理性的特质,回首来时路,我更愿意将我的成长历程概括为“肯知足”、“知不足”、“不知足”三个具有辩证关系的词组。

“肯知足”中,我们敬畏平台、珍惜机会,踏实做事。“肯知足”不是躺平,而是在浮躁中找回内心的锚点。我知足于“被托举”的中建五局平台、中建五局四公司平台,入职后的双导师带徒、项目的人人上讲台、线条的培训讲座、成为“青学”的一员等等。知足且感谢公司提供平台,让00后的我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我知足于“被包容”的试错,我曾因数据表中某项费用遗漏为同事带来审核负担,但领导会陪我一项一项复盘数据,找到出错点。这让我懂得:在充满包容的团队氛围里,挫折也可以转化为成长的阶梯。

“知不足”中,我们锤炼专业能力、升级思维模式,进行自我反省。“知不足”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不断丈量能力与责任的差距。作为“00后”,从一开始认识到自己业务不熟练、数据分析不敏感的短板,我始终抱着一个想法,一定要抗住压力,保持冷静。正是这种“知不足”的思维,让我在那个“煎熬”的时期,在犯错与纠错的循环中逐渐成长了起来。也正是这种对细节的真诚、对专业的敬畏,使我现在能够掌握商务数据内在的逻辑性,精准报送数据信息,独当一面。

“不知足”中,我们追求价值创造、定义行业标准,推动持续成长。“不知足”不是盲目内卷,而是在行业变革中锚定长期价值,突破边界,以长期主义定义成功。从入职后在技术见习,到转正后定岗商务,出于对以后全面发展和职业规划的考虑,大胆走出舒适区,踏入全新的领域。这源于一种“不知足”的冲动、冲劲,这种冲动背后,是“奋斗为本、贡献为荣”的激励。当我们不再满足于“单一发展”,而是追求“全面提升,价值创造”,成长便有了方向。

回望成长的旅程,我忽然发现:“信·和”文化早已为我们的成长埋下伏笔。信和天下、敢为人先!它让我们找到行为准则和行事方法,能始终在浮躁中保持清醒,相信“专业立身”的价值,以“长期主义、价值创造”定义未来。

作为“00后”青年,我们既是“信·和”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企业创新的推动者,我们拥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和发展韧性。未来,“00后”的我们将继续以“靠谱”为底色,以“能干”为标准,以“有能量”为动力,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作者:张明明;审核:朱婉、袁铭)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五局微信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五局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