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李晓钟:越是艰难越向前

发布日期:2025-07-01
【字体:打印

对接交警部门协调道路调流.jpg

协调交通调流(左二)

在项目开放日中进行讲解.jpg

向属地街道、社区代表讲解项目建设情况(左一)


2006年的夏天,我背着行囊来到柳州河东项目,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管网沟槽中工人师傅们挥汗作业的身影。当双脚踏上工地的热土,不仅是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缘分启幕,更是我与“信·和”文化同频共振、共同生长的序章。

十九年的时间里,我从施工员、工区长,一路成长为生产经理、执行经理,历经污水厂的精密管道、河岸的生态护坡、高速公路的坚实路基、市政道桥的巨型箱梁、地铁隧道的盾构轰鸣……每一个岗位,都是一块独特的拼图,逐渐将当年那张“青涩白纸”拼成了“行家里手”的模样。

这份成长,不仅刻在履历的阶梯上,更内化为中建五局“信・和”文化赋予的底气——越是急难险重,越要挺身而出。

凭借这股子闯劲和韧劲,在领导和同事心中,我成了那个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冲锋号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21年底,还在长沙地铁6号线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我接到电话——“晓钟,山东青岛有块硬骨头,你敢不敢啃?”

“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我不假思索的回答。

交接工作、背上行囊,远征之路再次在脚下延伸。广西-福建-江苏-湖南-山东,这是我的第五次辗转。

十二月的青岛,气温低至零下5度,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冻得人直打哆嗦。刚到项目,放下行李,我便带着现有的几名管理人员,一头扎进施工现场。通过多方了解,几个困扰项目快速推进的难题,被我牢牢记在心里。“协调组织难、技术应用难……”

既然接过了“军令状”,那就吹响“冲锋号”!

起步即是冲刺,开局即是决战。

经验尚浅?干中学!

我们迅速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在高效抢出临建设施后,为项目后续施工打造了良好的开端。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十次

项目开工伊始,压力扑面而来。这支平均年龄仅27岁年轻的团队肩负着双重使命:营普路站周边居民楼林立、车流不息,不仅要在这片老城区的“螺蛳壳里做道场”,还要为公司锻造一批未来可期的基建人才。

开局并不被所有人看好,协调工作千头万绪,质疑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怎么办?面对挑战,我们摸索出一套“1+N”的作战图,像精密的钟表齿轮,把每个人严丝合缝地嵌入项目管理的关键节点,确保每个环节环环相扣、高效运转。

真正的“硬骨头”,在2022年2月横亘眼前——一期交通调流。按原定的“借六返六”方案,墨城路这条双向六车道的城市动脉,几乎要把我们赖以施工的“阵地”挤压殆尽!宝贵的作业面一旦丧失,后续将步步受制。方案还在纸上谈兵时,我就主动联合业主、设计方和交警部门沟通协商。起初,各方意见难以调和,“借六返六”似乎已成定局。

当大家都认为木已成舟时,我心底那簇火苗却烧得更旺。狭路相逢勇者胜,场地就是生命线!

我认准了必须争取优化方案这条路。于是,每天早上9点,交警大队的办公室成了我的“打卡点”。

没有空泛的请求,只有摊开的图纸、详实的数据、反复推演的逻辑——这个方案下,早晚高峰会拥堵多久?那个调整后,居民绕行增加多少米?我们的关键工序如何寸土必争……

一天天、一遍遍,用事实说话,以诚意沟通。在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下,最终我们硬是将“借六返六”争取成了全线唯一的“借六返四”!这宝贵的空间,瞬间为项目关键临建设施的布局解开了枷锁,赢得了战略性的转圜余地。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我始终相信,价值在克服困难中创造,尊重在实干担当里赢得。这段经历,就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零经验”中拼出装配新标杆

营普路站,这座地下两层岛式明挖装配式车站,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突破。

612块巨型“积木”——每环7块,共107环——需要在现场严丝合缝地拼接成型。

然而,当时我们在装配式车站建设领域,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零经验”起步,但工期和质量的双重“军令状”已立下! 作为项目“领头羊”,我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这不仅是青岛地铁三期首座装配式车站,更是我们在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业主的专业化管理与严苛要求,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容不得丝毫闪失。

困难,如同车站的预制构件一般沉重而具体:起吊重量大、拼装精度控制难度大、接缝防水作业质量要求高。

没有现成的路,就自己趟出一条来!

面对这“三座大山”,我迅速集结技术骨干,成立了“领航攻坚小组”。那些日子,会议室里图纸铺满桌面,争论与碰撞成了主旋律。正是在这一次次近乎“吹毛求疵”的头脑风暴和反复推演中,一条破题之路逐渐清晰。

我们创新使用“ME型智能门式起重机+分离式整体拼装台车”进行智能装配施工,通过操纵龙门吊和拼装台车,将预制构件像“搭积木”一样进行组装,就跟玩高配版《俄罗斯方块》似的,“抓取-旋转-落位”一气呵成!这套组合拳,不仅极大提升了拼装效率和精度,更能提升吊装作业的安全稳定性。

攻坚的号角,最终化作胜利的凯歌。2024年1月31日,随着最后一环装配中板平稳、精准地嵌入预定位置,营普路站主体结构宣告全面封顶,成为青岛地铁三期建设中首座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的装配式车站,为后续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新年开局之战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捷报。

全力拧成一股绳

五个作业面全开的那会,现场的小伙子们一度被繁杂的事务裹挟,显出几分忙乱与无序。我深知,单打独斗无法赢得这场硬仗,必须把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责任,是凝聚力的第一颗纽扣。现场迅速被划定为五大“责任区”,作为团队的牵头人,我的角色不是事必躬亲,而是把目标钉牢、让责任生根——确保每位管理者都像锚一样,稳稳扎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担起一方重任。

很快,我们意识到:管理的生命力,深植于最前线的土壤。光有管理层的“热乎劲”远远不够,班组的“源头活水”才是关键。如何激活这“最后一公里”?

我们瞄向了业主成熟的班组建设管理框架,并为其注入新活力。经过深入探讨,“二次分配+小立法”的创新机制被引入。

这剂“药方”效果出乎意料:工友师傅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琢磨门道”、甚至“较真儿”地比拼质量效率。现场悄然刮起一股“比学赶超”的风气,团队的“心气”和执行力像拔节的竹子般往上窜,也为项目捧回了不少闪亮的班组荣誉,营普路荣获山东省“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示范点,其开挖支护班组获中安协安全管理标准化“一级班组”称号等等。

这背后,正是“信・和”文化中“和”的生动写照——上下同欲,方能无坚不摧。

然而,工地围墙外的关切同样沉甸甸。营普路站和北安站地处硬岩层,机械的轰鸣与扬尘,是周边700多户居民和商户心头共同的“烦心事”,我想主动拆掉这道“围墙”。于是积极对接属地街道社区,精心组织了“我以童心 伴你童行”等一系列充满温度的活动,敞开大门邀请街坊邻居走进建设现场。

沟通打开了信任之门,但要从根上解决问题,还得靠硬技术。我带着团队反复调研、试验、优化,最终成功应用了桩机吸尘装置、可移动隔音棚,并结合装配式声屏障,编织出一张覆盖施工全过程的“抑尘降噪网”。

走进现在的工地,明显感到“喧嚣”低了、“尘雾”薄了。这不仅是对一线工人健康的坚实屏障,更是对周围居民日常安宁的郑重承诺。

居民们从最初的疑虑观望,到后来由衷地说——“你们做事,确实不一样!”这份来自社区的认可,比任何锦旗都更有分量。

2024年,我荣幸地被评为局“十佳文化品牌代言人”。接过那本沉甸甸的证书,肩上的责任仿佛又厚重了几分。回到熟悉的项目,年轻员工们热切地围上来,期待我的分享。望着那一张张朝气蓬勃、写满干劲的脸庞,那些风雨兼程的画卷在脑海中奔涌不息。

“心有所信,行稳致远;众志之和,力能移山!”——这不仅仅是对伙伴们的回答,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

“信·和”的灯塔照亮前路,我们必将在新时代的基建征程上,继续书写无愧于“信·和”荣光的壮丽篇章!(作者:李晓钟、甘文静;二审:徐淑珍;三审:张成竹、张博敏、袁铭)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五局微信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五局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