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当我身着博士袍站在长沙理工大学的礼堂里时,内心既充满对学术生涯的眷恋,也涌动着投身实践的渴望。导师曾对我说:“学历是过去的勋章,职场是未来的战场。”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彼时,我选择加入中建五局,不仅因为它是行业翘楚,更因我始终相信:土木工程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是将蓝图镌刻在祖国山河上的事业。
以初心为锚,在热爱的土壤里扎根
犹记得研究生时期的一次旅行,我在都江堰前久久驻足。这座跨越两千年的水利工程,以精妙的设计滋养了巴蜀大地,也让我深切体会到“工程造福人民”的厚重内涵。那一刻,我坚定了信念:与其在实验室里描绘理论,不如在工地上浇筑理想。入职五局后,从宁乡金唐公路到长沙机场GTC项目,我始终以“归零心态”迎接挑战。初到工地时,面对同事一句“连博士也不知道呀”的调侃,我羞愧却也清醒——书本知识若不与一线经验融合,终是纸上谈兵。于是,我主动申请到测量、施工等最一线的岗位,烈日下扛着仪器反复校准,深夜里与工人探讨工艺细节,皮肤晒得黝黑,双手磨出老茧,但心中那份将蓝图变为实景的使命感愈发炽热。
以磨砺为阶,在蜕变中拥抱成长
职场不是一个人的孤岛,而是团队的战场。初入五局时,我仍带着学生时代“单打独斗”的惯性,总想独自攻克难题。一次因疏忽导致的工艺沟通延误,让物资、工程、商务部门的同事陷入被动。那次教训让我明白:在五局,“信和天下”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的准则。从此,我学会倾听工长用方言讲解施工细节,向经验丰富的农民工请教实操技巧,与团队共同破解技术瓶颈。
在长沙机场GTC项目中,这种团队精神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面对全国最复杂的深基坑群——五条轨道线路在地下立体交叉,膨胀性软岩遇水即化的难题曾让我们举步维艰。原设计要求的“先下后上”工序虽稳妥,却可能延误整体工期。为破局,我们组建博士创新工作室,一边在泥泞的基坑中采集数据,一边在实验室测试样品、建模分析。经过三个月协同攻坚,不仅提前完成主体结构,更开创了复杂基坑群施工的新范例。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而是扎根一线的实践智慧。三年来,团队在机场项目中完成80余项科技成果,项目更被列为全国首批绿色建造试点、住建部科技试点、中建集团交通强国试点。每当看到模型中的凹槽逐渐变为现实中的轨道车站,我更加坚信——所谓“中国建造”的非凡力量,正是源于五局人“敢为人先”的魄力与脚踏实地的耕耘。
以信仰为帆,在传承中赓续荣光
今年是中建五局组建60周年。六十年风雨兼程,企业以“信和天下、敢为人先”的品格,铸就了无数丰碑。作为青年员工,我常思考:如何让这份精神薪火相传?答案或许藏在日常的点滴中——在基坑边,老工程师手把手教我辨识岩土特性;在会议室里,团队为一道技术难题争得面红耳赤;而当我驾车驶过自己参与建设的项目时,那份“山河有我”的自豪感,正是五局人代代传承的信仰。
回首与五局同行的岁月,我完成了从“书生”到建设者的蜕变。这里给予我的不仅是事业平台,更是一个让理想扎根的港湾,让我在“员工满意、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的阶梯上稳步攀登。因为我相信:当个人的理想与企业的使命同频共振时,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不平凡的光华。
愿与五局同行,共赴下一个甲子的辉煌!(作者:陈镜丞;二审:袁铭;三审: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