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杨生源:黔北山月照南粤

发布日期:2025-07-08
【字体:打印


微信图片_20250708094325.jpg


黔北记忆:有一种激情燃烧的岁月,叫“三线建设”


1965年7月,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时年22岁的我随原建工部西南二公司一部,从成都前往贵州遵义,参与“三线建设”,建设061基地工程。

当时,川黔铁路刚刚通车,到遵义站时,月台的柱子都还未全部竖立,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通往火车站的路也刚刚修通,路两旁也没什么建筑,车站附近散落着几家马车店和小饭馆,晚上也没有电灯,几盏马灯黯淡地闪着,给人一种荒凉与清冷的感觉。

我们一行十多人,作为公司的先遣队打前站,任务是选址、设计、建设公司在遵义的办公楼,因我所学给排水专业,故参与了办公楼上下水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该办公楼建成后,便作为局前身061工程指挥部施工指挥部(后改为101工程指挥部)的办公大楼。

当时,建工部对101工程指挥部非常重视和支持,调派了时任建工部施工管理局局长的贾淮舟担任指挥长,还从北京工程兵部部队转业了一批人员充实到各公司;施工开始不久,部里不仅下拨了一批解放牌卡车,还下拨了几十台从苏联进口的吉尔牌载重卡车,解决了各公司工地分散,路况不佳,建筑材料和生活物资运输难的大问题。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苦寒民谣。加之国防尖端项目“靠山、分散、隐蔽”建设方针,形成的山、散、洞的漫长施工战线,一个公司跨几个县施工是常态,条件之艰苦恶劣难以想象。

初到工地,连帐篷也很少,我们就地取材,到山上砍竹子编竹笆,外边抹上泥做临时住房,夯土筑墙、土坯垒墙做“干打垒”“湿打垒”住房和施工用房。没有床板、床架,就破开楠竹搭设通铺。贵州冬天气候恶劣,积雪、冻雨交加,特别是下雨就冻成“桐油凌”,像浇了桐油一样滑,人站不住,汽车不加铁链就不能走。

所有职工都是在食堂用餐,米、油、肉、布都是定量供应,肉类、蔬菜都很缺少,各公司相继办了农场,种菜、养鸡鸭猪羊,尽力改善职工生活。休息日,职工跑二三十里地到附近的集市去赶场,买些当地土产,打打牙祭。尽管可买的东西不多,却也乐在其中。

当时施工设备比较简陋,砼搅拌机多是人工上料,有时还要人工搅拌;少先吊,卷扬机、井字架、龙门吊是主力设备,不多的塔吊也只是二三十吨米的轻型塔吊;贵州山多,很多电缆、上下水、空压管道都是人工开挖管沟,遇有石头就是“钢钎加大锤、打眼又放炮”,肩挑人扛、巧用土法杠杆拉运更是司空见惯。

就是凭着这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建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厂区,打凿了一个又一个试验、生产山洞,建成了跨度达36米、长百米的预应力拱形总装车间。经过六七年的奋斗,1971年前后,在贵州的山坳里,终于生产出了红旗导弹。

061导弹基地建设任务完成后,负责土建施工的101施工队伍奉调相继离开黔北,奔赴三湘四水承担新的建设任务。


扎根南粤:18万起家,建证“春天的故事”


1984年,五局提出“立足湖南,开拓新区,积极出国承包任务”的发展思路。同年3月,五局走出湖南,南下广东,与中国建筑工程(澳门)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澳门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后单独设立珠海经理部),由五局直接领导和管理。

当时,经理部的项目不多,为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拓,1988年,五局首次开展经理部负责人竞聘。我通过竞聘,担任珠海经理部总经理。我记得很清楚,1988年8月18日,我带了几个人,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又转乘大巴坐了将近10个小时,终于到了珠海拱北。

初到南粤,我们首先面对的就是“三无困局”:没有项目、没有材料、没有机械,当时公司账上只有18万元。从那时起,经理部开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我们就是靠着这18万起家的。初创扎根阶段,我们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果亏损,就只能打道回府。

为了“站稳脚跟”,我制定了“对外千方百计拓市场对内艰苦勤俭办企业”的工作思路,带领拓荒南粤的第一批“南征军”咬紧牙关,一步一步打开市场。

在工程成本上,我们掰着手指精打细算,为了买到更经济实惠的指标水泥,我带人直接到湘乡水泥厂蹲点订购。在日常费用上,我们也是能省一点算一点。有次我和办公室老张去工地,上中巴后,一问车票要5块钱,我们二话不说就下去坐2块钱的公共汽车。那时外出出差,我们经常是三个人住一间,把双人间的一张床垫拿下来,凑出3张床来。

除了勤俭办企,我们还用踏实干事赢得市场口碑。

1992年,珠海洪湾燃油发电厂开工建设,这是广东第一个用重油发电的燃机电厂,还是中法合作的广东省重点工程,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总体设计并供应机组。开工前,我还跟随业主、中方设计院到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参加土建设计会议,明确施工标准。项目从法国引进了三台先进的重油发电机组,发电机组的基座施工对混凝土强度、预埋螺栓孔精度要求极高,当时的施工技术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加之适逢雨季,工期又紧,项目施工一度陷入困境。没有先进技术,没有相关经验,唯一的办法只能自己慢慢摸索。我们就采用多次试验混凝土配合比、分层多次浇筑、千斤顶固定模板等“土办法”,硬是达到了法方要求的“欧盟标准”,让法国工程师都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项目的优质履约,让五局打响在粤口碑,接连中标广东省能源建设重点项目——珠海洪湾柴油机发电厂、五局首个超100米工程——东莞豪苑大厦、佳能公司工业厂房、格力空调电器厂房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重点项目。

这段拓荒南粤的奋斗岁月,为五局拓展华南区域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建证了“春天的故事”在珠江潮头奔涌的壮阔诗篇。五局人以汗水为墨、以实干为笔,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书写“敢为人先”的注脚。

从竹棚屋到摩天楼,从手动卷扬机到全自动塔吊,五局人的基因始终未变:那是在黔北冻土里埋下的坚韧,是在珠海晨曦中淬炼的锋芒。如今,看着年轻同事用BIM技术建模时,我总想起当年在遵义用木棍在地上画给排水管线的清晨。两种时空的剪影,叠印成同一句誓言:为企发展,责无旁贷;为国建设,匹夫有责!(作者:杨生源、罗琳娜;审核:张翔、朱娟、袁铭)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五局微信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五局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