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平台日常检查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基业长青。站在中建五局甲子华诞的历史节点回望,我心潮澎湃。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荣光时刻,也是无数像我一样的五局人,在各自岗位上书写奋斗篇章的见证。
十六载安全路。前半程,在幽深的金矿巷道里丈量责任、守护生命;后半程,在日新月异的建筑工地上攀登创新、筑牢防线。变的是战场的高度——从负千米跃升至数百米,不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守护每一位鲜活的生命。我的成长轨迹,深深烙印着五局“信·和”文化的滋养,每一次探索与突破,都呼应着企业追求卓越、生命至上的时代脉搏。今天,我想分享这条属于我的,关于坚守、跨界与匠心的安全守护“长征路”。
金井淬心——在黑暗中点亮责任之光
千米深井之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另一个世界。
作为曾经的矿山安全守护者,我日复一日打着手电,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巷道中。我的目光扫过每一寸岩壁、每一处设备:一颗松动的螺丝、一个渗液的支架、一张跑偏的皮条、一根锚固的杆体、一段巷道的支护……在常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凝结着矿工兄弟们在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与风险挑战。而我的工作,就是为他们查找出这些吞噬生命的隐患之源,在黑暗的矿山巷道中用安全为他们保驾护航。
“小李,你这检查也太较真了。”起初,工友们对我的严格还颇有微词。直到有次设备检修,我坚持要求更换一组看似完好的密封圈。维修班长不以为然:“这还能用半年呢!”
我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指给他看那些肉眼难辨的细微裂纹:“井下每一处泄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我们赌不起。”在我的坚持下,密封圈立即被更换。一周后,相邻矿区同型号设备因密封失效导致停机,印证了我的判断。
安全,容不得一丝侥幸,差之毫厘,便是生死之别;守护生命,这份责任重逾千钧,必须“零容忍”。这份来自地心深处的敬畏,从此深深烙印在我的骨髓里。
跨界攀登——云端之上的安全革新
2020年仲夏,怀揣着矿山淬炼出的严谨与责任,我加入了中建五局山东公司,来到烟台华润双城汇项目,成为了一名建筑安全员。
从黑暗的矿井到阳光刺眼的高楼工地,巨大的环境反差一度让我有些恍惚。但当我第一次站在脚手架下,抬头仰望正在砌筑外墙的工人师傅时,我的心又瞬间揪紧了——我看到一位老师傅的安全带挂钩,虽然挂在符合标准的临时固定点上,但由于现场作业环境的复杂性,这个固定点的稳固性和便捷性还有提升空间。随着他身体的移动,安全带绷紧又松弛,那一刻,刻入我骨髓的安全警觉瞬间被激活。
“现有的安全措施已经很达标,但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项目安全例会上,我抛出了这个思考。从矿山到工地,我带着跨界的视角,对风险的感知似乎更加敏锐。工友们临边作业时悬着的心,也悬在了我的心上。我暗下决心:要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寻求更优解决方案。
于是,我把自己“钉”在了工地前沿。白天,我紧随砌筑班组,像当年在井下巡查一样,细致观察工友师傅的每一个动作轨迹、每一次转身、每一次探身。笔下的笔记本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和问题记录,只为精准捕捉每一个作业面的空间局限与锚固难点。夜晚,项目部办公室成了我的“创新沙盘”。桌上堆满各式管材、夹具、图纸,我反复构思、画图、推翻、重来……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设计一个既绝对可靠、又轻便灵活、能适应多变结构、让工友真正愿意用、用得顺手的锚固装置!
一次次失败带来的挫败感,远不及目睹工友临边作业无理想防护时的心焦。终于,一个清晰的方案在脑海中成型——利用标准件组合,创新一种可快速安装在多种结构上的坚固横杆。兴奋驱散了疲惫,我连夜请同事郭子超绘制出详图。经过反复测试和改进,被工友们亲切称为“生命杆”的安全装置诞生了!
当看到第一位工友轻松地将安全带挂钩稳稳挂在“生命杆”上,舒展地开始作业,脸上露出踏实的神情时,那种巨大的成就感与释然,比任何荣誉都珍贵。我知道,这条“生命线”,真正系牢了。
“生命杆”的成功,点燃了我的创新热情。面对塔吊、施工电梯等大型设备关键螺栓松动这个行业“痛点”,我与团队再次向“毫米级”安全发起挑战。钻研震动、应力、材料特性,反复调试传感器精度和无线传输稳定性。
失败是常态,但矿山的经历告诉我,安全没有捷径。
最终,我们自主研发的物联网螺栓监测预警装置成功应用,实现了螺栓状态毫厘变化的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如同为大型机械设备装上了“感知神经”。
当得知这些源于一线、直击痛点的创新成果,被纳入中建五局本质安全措施清单,在全局成百上千个项目推广,守护着数万工友的安全时,我深深感到,个人的微光融入五局创新的大潮,便能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匠心传承——让安全扎根人心
我深知,再好的技术和装置,最终要靠人来正确使用。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人,是意识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如何让那些白纸黑字的安全规程,不再是工友耳边枯燥的“紧箍咒”,而是真正入脑入心的“护身符”?我一直在思考。
“李工,你讲的那些条条框框是好,但俺们记不住啊,干起活来一忙活就忘了……”一位老木工师傅的话点醒了我。是啊,安全知识需要“活”起来,需要走到工友心里去。我决定当一回“草根导演”。
没有专业设备,就用手机;没有演员,就请工友本色出演。我选取了升降机违规操作导致惨剧的真实案例来编写剧本,力求情节真实、语言接地气。拍摄现场更是热闹,工友们起初很拘谨,NG不断,慢慢地,大家逐渐放开了,甚至能即兴发挥出令人捧腹又警醒的效果。记得拍一个“违章探头”镜头时,扮演违章者的工友小杨那夸张又带着后怕的表情,引得全场大笑,笑声过后是深深的沉默。
片子剪出来,《施工升降机安拆与使用》等系列“会说话的安全课”在项目班前会一播放,效果出奇地好。工友们看得聚精会神,纷纷感叹:“这不就是咱平时容易犯的错嘛!”“小杨演得真像,下次可不敢那样了!”
看到自己参与拍的视频,工友们那份认同感和参与感,让我明白:安全文化,需要用心、用情、用最贴近泥土的方式去播种。这些带着“汗味”和“泥土味”的视频,后来被纳入中建五局可视化教育资源库,成为天南地北五局项目安全教育的“标准教材”。
我还琢磨着让安全知识触手可及。设计了巴掌大的“岗位安全明白卡”,把不同工种的核心风险点和应对措施印得清晰明了;发明了贴在安全帽后侧的“安全应急帽贴”,醒目印着项目关键应急电话和处置要点。
有一次,在另一个项目,一位钢筋绑扎工师傅突发眩晕,正是他安全帽里的应急电话贴,让旁边的工友第一时间准确呼救,为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事后,那位师傅紧紧握着我的手,连声道谢。那一刻,我更加坚信,安全守护的匠心,不仅在于解决“顶天”的大难题,也在于做好这些“立地”的小细节。
甲子感怀——以生命之名,守护五局万丈高楼
转眼间,在五局这片沃土上,我已耕耘数载。从初来时的一名“跨界”安全员,到如今肩负更多责任,并先后获得局及公司“优秀安全工程师”、山东省建设行业“优胜个人”“先进个人”等称号,被国家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聘为编审委员会委员,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五局提供的广阔平台和“信·和”文化沃土的滋养。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融入五局六十年奔腾不息、追求卓越的洪流中,便凝聚起守护万千生命的磅礴力量。
五局一甲子,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座拔地而起的丰碑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而安全,正是托起这辉煌最坚实、最不容失守的基石。
我的故事,仅是万千五局安全人默默奉献的一个缩影。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以科技为矛,以匠心为盾,在这条永无止境的安全守护“长征路”上坚定前行。因为,守护生命——是我,李传磊,也是所有五局安全人,以生命之名许下的、永恒不变的承诺!(作者:耿丽霞、李传磊;二审:王春;三审:张成竹、张博敏、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