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收银台时,我偶然翻出了两年前的手写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蓝月亮的促销排期表与中建优街的商铺图交织在一起,墨迹边缘还晕染着女儿画的小太阳。指尖轻轻抚过那些稚嫩的涂鸦,仿佛听见了时光在纸缝中簌簌作响。原来,那些与中建五局并肩同行的日子,早已化作生命年轮里最温暖的纹路。
从洗衣液货架到人生展柜
两年前的我,还在蓝月亮门店里日复一日地整理着促销堆头。蓝色瓶身在日光灯下泛着冷冽的光,薰衣草香的柔顺剂萦绕在制服的褶皱里。直到某个傍晚,10岁的女儿举着作文本冲进更衣室,小皮鞋在地砖上敲出欢快的节奏:“妈妈!我写你会卖魔法泡泡水!”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像一簇火苗,灼热了我的眼眶。
那晚哄睡孩子后,我坐在阳台上,望着零星的灯火。对面楼宇的玻璃幕墙映着中建五局的吊塔,红色警示灯在夜色中规律闪烁,仿佛是一种无声的召唤。三天后,我轻轻将辞职信放在了店长办公桌上,决定去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考察创业项目的那两个月,中建优街的招商手册被我翻得边角起毛。央企的沉稳与中建优街(嘉和城)的烟火气,像一双温暖的手,托住了创业小白忐忑不安的心。2022年初秋,“贴身恋人”的门头在中建优街(嘉和城)亮起。我蹲在刚拆封的货架前整理蕾丝睡衣,女儿则偷偷把画着彩虹的贴纸粘在了收银台内侧,新的人生旅程从这里悄然开启。
疫情寒冬里的温暖
开业时的盛况恍如梦境,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整个商圈陷入沉寂。店铺里,我对着刚上的春款发呆,消毒水的味道伴着中央空调低沉的风声。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入口处值守,测温枪在寒风中持续发出“滴”的轻响,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一个寒冷的下午,中建优街(嘉和城)的运营主管小杨抱着文件袋小跑进店,羽绒服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姐,这是免租申请表,有困难大家一起扛。”小杨的眼镜在温差中迅速起雾,但他依然认真地勾画着文件上的重点,冻红的手指像跳动的火苗。
社区实施静态管理时,我独自守着店铺整理库存,核算成本,模特身上的春装挂着寂寞的价签。运营专员小刘突然抱着防疫箱出现:“这是公司统一采购的N95口罩,商户每人每天两片。另外,明天我们联系了社区上门做核酸检测,不要聚集,听我们通知哈。”他弯腰在登记表上勾画领取记录时,不停地叮嘱着。
那些日子,中建的志愿者每天三次背着消杀设备巡场。有次我刚拆封一批真丝睡衣,他们立刻提醒:“姐,新到货品建议静置48小时。”后来,连女儿都学会了提醒顾客:“阿姨,我们的衣服都照过‘太阳浴’哦!”我们的共同努力终于送走了那个凛冽的寒冬。
白衬衫的成长故事
当内衣店的流水逐渐画出上扬曲线时,中建优街(嘉和城)办公区的“信·和”文化墙也成了我常常驻足的地方。那些关于责任与创新的铅字,在某个清晨突然化作灵感的闪电。2023年开春,我在商场一楼开出了卡罗马男装店,浅灰的极简门头与当年粉色的内衣店遥相呼应。
首批到货的商务衬衫中,有件袖口总对不齐的次品。我正犹豫是否要贴黄标处理时,中建的品控小曲恰好巡场经过:“姐,品牌口碑得从每个线头攒起。”后来,这件衬衫被送回工厂返工,再上架时,已经恢复了自信整齐的模样。
转型期的阵痛比预期更剧烈。当季主打款夹克滞销时,运营团队带着摄像机来了。镜头前,我抚过夹克内衬的暗纹提花:“这款采用360°立体剪裁,弯腰时后摆会自动上提3厘米……”起初僵硬的声音,在团队的鼓励中逐渐变得舒展。那天收工后,小林带我看了最新的市场报告,“轻奢转型”的建议最终化作了季度报表上跃动的数字。
现在的我,已经能从容地向新店员演示服装护理知识,也会熟练地操作智能仓储系统。女儿作文里的“魔法泡泡水”变成了“会变出漂亮衣服的妈妈”,而中建优街也在逐渐成熟繁荣。抚摸着手中的进货单,我仿佛看见新的故事正在抽芽—在我们共同耕耘的土壤里。
夜间十点闭店时,我习惯性抬头看一下中建优街办公楼层。那些亮着灯的窗口像撒落人间的星子,而我和我的小店,也成了这片星河里微微发光的尘埃。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同行:不必做追光的人,因为我们本身已在光中。(作者:中建信和地产商管公司中建优街(嘉和城)商户黄佩云;审核:彭立兰、肖遥、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