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实量
志愿服务
我是耿浩,一个普通的五局技术员。
2021年夏天,我背着行李走进威海大西庄棚改项目时,心里既兴奋又忐忑。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站在工地上,图纸上的线条变成了钢筋水泥,而我要做的,就是让它们严丝合缝地变成一栋栋房子。
初入工地:45天的“笨办法”
项目正处于收尾阶段,刚到项目,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大展宏图”,而是收尾期纷繁复杂的“一地鸡毛”——各专业交叉作业,问题像藤蔓一样缠绕。
面对密密麻麻的移交清单和复杂的现场协调,说不慌是假的。记得第一天跟着师傅巡视现场时,师傅指着正在施工的墙面问我:“小耿,这里跟图纸一样吗?”
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手中图纸上那些曾熟稔无比的标高符号、定位轴线,此刻竟在眼前跳跃、摇晃,仿佛在嘲笑我的格格不入。在校期间积累的信心开始动摇,心绪也不由得慌乱起来。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熟悉适应岗位。
工地的土壤,教会人最坚硬的生长。随着人员调出,项目尾声的重担骤然压来。我连续45天扎根现场,扛起技术员与施工员的双重职责。
在钢筋林立的缝隙中,我的身影随处可见:“张工,清理对面垃圾!”“李工,预埋套管和梁打架了,挪半公分能行不?”紧盯进度,解决冲突,学习书本从未提及却无比关键的“现场语言”。
在项目部,我铺开图纸,对照着厚厚的规范和图集,将抽象的验收标准一条条“翻译”成可执行的、带关键控制点的数字化移交清单。铅笔在图纸上沙沙作响,电脑屏幕映着专注的双眼。项目经理看到我整理的清晰清单,拍了拍我的肩膀:“小耿,别人看收尾是麻烦,你却把它当成了磨刀石,好样的!”
这份肯定,比任何东西都提气。那一刻我明白了,所谓成长,就是把别人眼中的“琐碎”,踏踏实实地磨成自己的“利刃”。
技术攻坚:从“拦截难题”到专利
项目二期启动装配式建筑,全新的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施工至关键阶段,车库与住宅开始合龙,高低标号砼拦截问题成了“拦路虎”,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质量和进度。看着工友用着传统的拦截方式,既费工又效果不佳,我坐不住了。
拉上项目上几个同样爱琢磨技术的青年伙伴,我们组成了“青年技术攻坚小组”。办公室成了我们的“作战室”,图纸铺满桌面,电脑屏幕亮着各种节点详图,我们争论、查资料、画草图、头脑风暴。失败了多少次?记不清了。但每次失败,都让我们离答案更近一步。
终于,经过无数次尝试和现场试验,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梁柱节点混凝土锯齿封堵器”。当它成功应用,看着混凝土被完美地约束在节点内,不再肆意流淌时,那种亲手解决难题的成就感,无与伦比。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发明后来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CN222207247U),还被纳入五局专利库。
后来,结合现场实践,我和团队总结的“新型电梯井工具式操作平台施工工法”,也因其安全高效,被认定为烟台市市级工法。QC成果《提高绿色装配式高精砌块施工一次验收合格率》拿到省二等奖时,工友开玩笑说:“耿浩,你这眼睛是探照灯啊,总能发现咱工地上能‘升级’的地方!”
其实哪有什么探照灯,不过是愿意多花点心思,多钻点“牛角尖”罢了。
薪火相传:当“师兄”的责任
2023年,我转战烟台正大尚誉府项目。看着新入职的“师弟师妹”们眼中闪动着和我当年相似的迷茫,我仿佛看到了昨天的自己。图纸上的线条冰冷生硬,规范条文拗口难懂,初到工地的无所适从……这些“坑”,我都踩过。
一枝独秀不是春。五局六十年的基业长青,靠的是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这个念头在我心里扎了根。依托项目团支部,我主动当起了“师兄”,发起“青年技术夜校”和“现场微课堂”。
怎么讲?不照本宣科!我翻出手机里白天拍下的问题照片:“大家看这张照片,这个钢筋绑扎间距是不是有点问题?规范要求是多少?为什么?”摊开被我翻得毛边卷起的图纸:“这个地方,我当初也懵了好久,后来才明白,关键在这个节点详图上……”复盘自己参与技术攻坚的经历:“那次解决漏浆,我们试了七八种方案,失败是常态,但每次失败都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
我鼓励他们:“别怕问,我刚来时,连‘放线’都要琢磨半天。图纸是冷的,但咱们一起琢磨,知识就活了,就能用在刀刃上!”
看到新同事从最初的拘谨到敢于提问,再到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独当一面,我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这让我想起刚入职时带我的师傅说过的话:“在五局,技术要传帮带,精神更要代代传。”
志愿微光:温暖他人的力量
建设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这份美好,也藏在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温暖里。这不仅是我的信念,更是行动的指引。
在项目附近,社区里有几位独居老人,成了我心底的牵挂。连续三年,我风雨无阻地参加“助老”活动,定点帮扶7位老人。
我的帮助很“小”:定期上门,帮张爷爷打扫一下凌乱的屋子,陪李奶奶去菜市场买买菜、提提重物,听王爷爷讲过去的故事,帮刘奶奶调试好那台总爱“罢工”的老收音机。记得李奶奶的降压药快吃完的日子,记得王爷爷听力不好,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小心翼翼、一遍遍调试他的新助听器,直到他浑浊的眼睛里清晰地映出笑意,紧紧握住我的手。这份默默的陪伴,细水长流,让老人们脸上多了笑容,心里多了依靠。
这份“温度”的守护,也投向栖居的土地。美丽的烟台半月湾沙滩,偶尔也会有被遗忘的垃圾。我和项目上的青年伙伴们,带上夹子和袋子,化身“海岸清道夫”。一次次弯腰拾起塑料瓶、烟头、包装袋,海风拂面,汗水滴落,看着沙滩重现洁净,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入职几年,30余次青年突击队环保行动和志愿服务活动,5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这些数字背后,是我对这座城市的点滴心意。在钢筋混凝土之外,我们用微小的行动,传递着五局青年的温度,在寻常巷陌间描绘着温暖的“地图”。
今年是五局组建60周年。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望,在五局这个大家庭里,我从一个懵懂的技术员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我学会了匠心的坚持、担当的勇气,也懂得了传承的意义。
未来,也许还会有更多的技术难题、更多的紧急任务,但我不再畏惧。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背后,是60年淬炼出的五局精神,是无数像我一样的建设者,用点点微光汇聚成的璀璨星河。
从威海大西庄到烟台正大尚誉府,从技术攻关到疫情防控,从专业提升到志愿服务,我的每一步成长都镌刻着五局的印记。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将继续以实干笃定前行,用奋斗书写青春,让五局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焕发新的光彩!(作者:潘燕、耿浩;二审:王春;三审:张成竹、张博敏、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