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赐予我虫鸣,也赐予我雷霆……”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共鸣瞬间攫住了,像一把钥匙,猝然打开了心扉。
一座座陡峭的山、一条条泥泞的路、一个个天蒙蒙亮的清晨……那些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的日子,像老电影般在脑海里一帧帧闪过。谁能想到,曾经那个扛着仪器在山沟沟里跌跌撞撞的毛头小子,如今也能在科技创新的浪潮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代码、程序、图纸,这些在外人眼里枯燥的符号,于我而言却是打开新世界的密码。我常常问自己:如何让数字与科技的力量,真正在轰鸣的工地上扎根,打造更智慧的建造未来?
萌芽:在实践中思考
2017年,我从湖南科技大学毕业,入职中建五局,成为河南国道310项目的一名施工员。面对河南“十三五”期间最大的干线公路项目,全线17公里、涵盖高墩连续刚构桥和湿陷性黄土隧道的大工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黄土塬的风裹着沙砾往脖子里钻,我们扛着沉重的测量设备,每天在沟壑纵横的山里跋涉20公里。记得有次复测,为了一个关键点位,大伙儿在近乎垂直的陡坡上来回折腾了三趟,肩膀被仪器带子勒出红印,脚底的水泡破了又长,结出厚厚的茧子。站在近百米深的V字形沟谷边,看着二十多年无人踏入的“无人区”,我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我们能不能用更先进的技术,让兄弟们少受点苦?
转机出现在项目那台“不起眼”的无人机上。我们尝试用它的倾斜摄影技术获取三维地形坐标,在沟壑纵横的山区,这简直是颠覆性的高效与精准!看着电脑屏幕上逐渐成型的三维模型,那份激动至今难忘。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大门。
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尝试利用无人机采集的高精度数据用于BIM建模。比如优化预制梁场布局,我通过BIM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反复推演多种布置方案,在纵坡高达4%的复杂区域,优化“双坡布置”设计方案,通过调整梁场坡度,一举减少了13万方土方量。这不仅节省了成本,更保护了黄土塬脆弱的生态环境。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越先进的技术,越要在实践中创造价值”的真谛。
扎根:成长就是一次次的破局
坦白说,在最初的职业规划里,信息化并非我的方向。但正是扎根一线的经历、不同岗位的历练,让我亲眼目睹了信息技术在提升效率、创造价值上的巨大潜力,这份兴趣才愈发浓厚。
2021年,我抓住机会,通过竞聘加入了土木公司信息管理部,并很荣幸成为罗桂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员,担任信息化创新小组组长。我的思考也从技术应用转向了更深层的问题:如何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于是,“数字员工”应运而生。我和团队伙伴们一起,开发了局里首个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这个不知疲倦的“好帮手”,24小时在线,精准高效地处理着重复性任务和数据分析,全年累计完成6254条单据录入,大大降低了人工错误,提升了信息精准度。看到它稳定运行,解放了同事们宝贵的时间,那份成就感难以言喻。
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上,我们引入了智能实测实量设备,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上传,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监测,检测数据一目了然,有效减少了人工误差,使得施工质量更有保障。
还记得一次紧急任务,项目急需需隧道原地面断面图,十米一张。按传统方法一个断面一个断面绘制,根本来不及!大家紧急商讨,我们果断利用软件制图优势,导入测量数据,快速生成CAD图纸,高效完成了70多个断面图,解了燃眉之急。这种利用科技化解难题的时刻,总是让人倍感振奋。
绽放:让科技成果既“开花”也“结果”
这些年,我捧回了全球工程建设业卓越BIM大赛“最佳应用实践奖”等31项BIM奖项,拿到了16项软件著作权和8项专利,出版专著3部,还参与编写了地方标准,入选了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小荷”科技人才专项,荣获了局“优秀员工”“青年岗位能手”。但最让我骄傲的,是看到自己主导的技术方案在工地上落地生根。当看到智能设备替代人工操作,当看到数字技术提升施工效率……我才真正明白,科技创新的意义,从来不是一纸证书、一个奖项,而是能实实在在为行业带来改变,这才是我心中科技工作者最大的荣光。
站在智能建造的新风口,我早已规划好了下一段旅程。未来,我想把智能质控设备与AI数据分析深度融合,手把手教传统工人和行业新人玩转新技术。我盼着有一天,五局的每个工地都能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智慧建造”不再是口号,而是建筑行业最坚实的底色。
世界既赠予我们荆棘,也赠予玫瑰……从山沟里跌跌撞撞的施工员,到五局“Z世代”科创青年,我始终相信:每个在工地上仰望星空的人,终会遇见破晓的晨光。当更多无人机掠过黄土塬,当更多“数字员工”在系统里奔跑,当每个建设者都能成为科技的执笔者……这世界赐予的雷霆,终将成为故事里最闪亮的篇章。(作者:周普;审核:张沁芳、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