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越,一粒在中建五局“信·和”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的种子。十四年来,我从初出茅庐的校招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金融业务骨干,亲历了五局从“浴火重生”到“行稳致远”的壮阔征程,更实现了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萌芽:在基层沃土中扎根
2011年夏天,中建五局投资公司成立元年,我作为第一批校招生加入财务部,担任出纳。出纳工作虽然琐碎繁杂,我却乐在其中,还摸索出提升效率的新方法,得到了机关领导同事的高度认可。
不久,正值广西南宁项目招募财务负责人,我主动请缨前往。有同事关切地问我:“是不是觉得在机关工作太累了,所以南宁那么远也欣然前往?”我笑着回答:“当然不是,我想为公司的新项目尽一份力。”但更令我激动的是,终于能有机会在基层一线真正独当一面。
最初三四年,南宁项目财务就我一个人,后来更是一人负责三个项目的财务、税务和营销工作,虽然辛苦,但我力求把基础动作做扎实,报表、票据等日常工作均精益求精。当时,南宁项目常年在公司报表评选中获评前三甲,且每年都能圆满完成回款指标。
税务工作也面临挑战。BT模式下,营业税的税目和税种并不完全相匹配,导致投资行业的税务分包抵扣很难落实。我认为分包抵扣理论上是可行的,便在领导的支持和带领下,积极向当地各级税务部门请教、沟通,也与同行多方探讨学习……最终,在多方努力下,我们成功完成了项目总计3.6亿元存量的税务抵扣,成为南宁市首个落实此类分包抵扣的案例。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刻体会到,正是五局“稳健合规、品质至上”的财务管理理念,指引着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也让我更懂得团队协作的价值。
抽枝:在转型浪潮中蜕变
2017年,五局投资业务迎来爆发期,我也调任财务部副经理。面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我逐渐意识到公司发展到当下阶段后,随着项目越来越多,公司资产也随之变重,今后势必需要有金融方面知识能力的人来操盘对应业务,正巧又遇到了股份公司借调机会,于是我主动请缨,跳出自己熟悉的财务“舒适圈”,前往股份公司借调学习金融业务。
“其实很少有像我这样,已经做到三级单位部门副职这个层级,还愿意去股份借调的。”在股份公司金融业务部借调的两年里,我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拥抱每一处变化。刚到部门时,面对不少从未接触过的业务领域,我基本上是“小白”状态——不仅对ABN、ABS、REITs等金融产品一知半解,还曾问过“为什么不能在上交所发行ABN”这类典型的“业务小白问题”。我始终正视自身当下的业务短板,即便股份公司直接招录的青年员工比我小五六岁,我也毫无顾虑地向他们真诚请教、认真学习。我也始终以拥抱变化的姿态全心投入学习,为此倾注了满腔热情与心血,我像一棵渴望阳光的树苗,在五局搭建的平台上尽情伸展枝叶,将金融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深度融合,在两年借调期内,我学会并掌握了整套工作体系。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个人的突破,最离不开企业提供的成长空间。正是五局“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给了我勇闯金融“无人区”的底气;正是企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布局,为我的专业转型指明了方向。
绽放:在创新征程中结果
两年时间后,我回到投资公司主持金融业务部工作,成了众人眼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20年,在局金融业务部的指引下,我们团队实施了全国首单资产卖断型PPP资产证券化产品,该产品是国内第一单实现应收账款风险对外隔离的债券,提前回款5.2亿元。
2021年,我调任投资公司重庆分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我们又落地了中建系统首单PPP项目债转股业务,实现创新回款6亿元。创新路上不停歇,2022年我们又成功发行了全国首单PPP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提前回收9.75亿元应收账款。
2024年,抢抓化债机遇,助力新疆米东项目成功实现化债回款1.28亿元,成为集团化债成效最好、实现最早的PPP项目,指导云南大理项目化债回款5389万元,完成清欠销项。
每当遇到瓶颈时,五局“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记得推进债转股业务时,我们在北京坚守月余方案却被否,是五局人的韧劲让我们重整旗鼓,最终实现突破。
这些创新不仅为企业带来数十亿资金回笼,更让我完成了从执行者到开拓者的蜕变。我深知:个人的成就,源自企业平台的托举。每一个“首单”背后,都是五局全产业链优势的支撑,都是“信·和”文化凝聚的团队力量。
十四年光阴,我从青涩学子成长为业务骨干。闲暇时我仍是那个爱看球赛的90后,但五局“信·和”文化已深深融入血脉。这种个人与企业的共生共长,正如种子与大树的关系——我因五局而茁壮。
站在新甲子的起点,我将继续扎根五局这片沃土,以金融创新助力企业行稳致远。因为我知道,个人的梦想只有融入企业的发展,才能绽放最绚丽的光彩。这,就是“共成长”最生动的诠释。(作者:江越;审核:吴佩郁、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