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蔡振元:不屈的脊梁

发布日期:2025-08-22
【字体:打印


艰难起步: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1968年,我从同济大学毕业,积极响应国家“四个面向”(面向农村、边疆、基层、工矿)的号召,投身三线建设,前往贵州安顺机场。当时五局在贵州遵义负责建设国家建委101工程指挥部。随着工程的推进,101与103两个指挥部合并,我听从组织命令,随大部队转战湖南来到了长沙。

当时的五局,下设一公司、四公司、第七土石方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和第五土石方公司四处、安装工程处。1979年,我所在的第五土石方公司四处与机械化施工公司合并重组,正式成立了第四土石方公司,后来更名为第五土石方公司,简称五公司(土木公司前身)。这里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舞台,我不仅亲身经历了企业从艰难起步到改革突围的整个过程,更让我的个人命运与五局发展紧密相连。

在五局众多兄弟单位中,五公司起步晚、基础弱,规模小,加之1979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第一年,公司刚成立就面临任务不足、“找米下锅”的困境。公司提出“千方百计找任务,迎着困难积极干”的口号。在局里的支持下,我们先后承接了桐梓坡小区土方平整工程、柘溪水电站大坝加固12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工程等重点项目。其中,柘溪水电站工程合同额达一千多万,在当时可是极为可观的大项目。五公司和三公司一同施工,将“空心坝”改造成“实心坝”,并在水库满蓄、发电满载、通航正常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了任务,保障了下游100万人口的安全和70万亩农田的灌溉。

夹缝求生:改革大潮中的坚守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基建投资进一步压缩,公司揽取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五公司内部发展也遭遇瓶颈,物资设备陈旧老化、大量人员闲置。面对这样内忧外患的局面,全公司上下都在为“下一顿饭在哪”而发愁。我们仿佛置身迷雾之中,迫切需要拨云见日,探寻新的希望。

1984年接过五公司经理任命书的那天晚上,我在办公室坐了整整一夜。桌上摊着财务报表,心中担忧多于喜悦。该怎么办呢?企业要发展,员工要吃饭,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我暗自下决心:挺住才能生存,活下来才有发展,无论如何都要扛起这座山!

没活干,那就想方设法找任务。公司开始机构改革,新成立了经营管理科,走出湖南到厦门、珠海等沿海城市抢占市场。不光领导们到处跑,还发动群众力量,员工只要提供工程项目信息就给予奖励。在各方努力下,我们接连拿下了京广铁路马田段、常德机场、昌九高速这些大工程,总算把“无米下锅”的难题给解决了。

活是有了,可怎么干好又成了新课题。公司搞起了经理负责制试点,奖金也不搞平均主义了,干得多拿得多。这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个个都抢着往一线冲。领导蹲点一线,落实奖罚制度,和施工人员在工地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到现在都记得,大夏天穿着背心裤衩工地上跑来跑去,晒得跟块黑炭似的。晚上回到工棚,四面漏风,蚊子嗡嗡叫,可累了一天倒头就睡,那叫一个香!有时候半夜醒来,看着满天星星,听着虫鸣,心里反而特别踏实——这日子,有奔头!

转型突围:敢为人先的开拓之路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必须拥有自身的优势。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即精干土石方,开拓土建安装,扩大工业生产,发展新兴产业“四轮驱动”,突破了“单一土石方”传统发展道路,正式步入多元化发展。

当时业内有句俗话,“金桥银洞土路基”,仅靠土石方分包利润实在微薄,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当我提出要向路桥总承包转型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老蔡啊,咱们就会挖土方,人才、技术、设备都没有,搞什么总承包?”可我心里跟明镜似的——不转型,迟早被市场淘汰。那段时间我到处打听消息,挖人才,连睡觉都在想怎么组建施工队伍。最头疼的是劳务队,市场上找不到现成的,只能自己从头带起。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承接了江西“南九”公路白马庙段、军山段等土石方工程,打开进入江西公路市场的突破口,后续集中力量投入到新承接的江西“昌九”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从挖土方的变成了能建桥修路的正规军。

在加大经营力度的同时,我们还尝试发展金属门窗、煤气管道、印刷厂、瓶盖厂等多种业务。将原有机修厂改为金属门窗厂,承接了长沙蝴蝶大厦铝合金门窗的加工安装任务。我们生产的铝门窗系列产品在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被评为省优产品,金属门窗生产业务也逐渐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还获得了全国首批幕墙施工一级资质。顺应市场需要,成立煤气管网安装工程处,煤气管网业务逐步成熟发展。为了解决公司待业青年和青壮年职工家属的安置问题,我们开办了五金厂、印刷厂、麻纺厂、瓶盖厂等,为一线员工解除后顾之忧。

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没有经验可借鉴,全靠一股子闯劲。但也正是这一腔孤勇换来了五局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薪火相传:永不褪色的精神血脉

后来,我从五公司调任局总部,担任五局副局长,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却总忍不住想起那些年在工地的日子:穿着大裤衩在工地蹲点,和工友们一起就着咸菜啃馒头;为了解决资金难题,硬着头皮搞“融资”,生怕出一点差错;睡工棚、跑断腿、说破嘴,却充满干劲的岁月……

如今的中建五局早已今非昔比,但那段白手起家的峥嵘岁月永远铭刻在我们这一代五局人的心中。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生命力,从不取决于起点的高低,而在于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最让我感到自豪的,并非个人职位的升迁,而是有幸与五局同呼吸、共命运,见证并参与了这个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全过程。犹记当年在总公司会议上,我们常常羞于与其他兄弟单位相比较;而多年后的今天,五局已稳居中建系统前三甲,成为湖南省的就业、投资、纳税、兴业大户,甚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海外承建了一大批优质工程。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薪火相传。从三线建设到千亿企业,我们改变的是规模,不变的是五局人那股永不服输的韧劲。即便在最艰难的时期,五局人的脊梁也从未弯曲,这种在逆境中淬炼出来的奋斗精神,是五局最宝贵的传家宝,也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五局创建六十周年之际,我衷心希望,新一代五局人继续传承和发扬创业精神,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作者:中建五局原副局长蔡振元;审核:张沁芳、袁铭、张清)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五局微信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五局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